赵英玉
河北省衡水地区深州市兵曹乡兵曹完全小学 053000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活动推进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主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开展方针,通过依照学生个性进行学习模式分层的方式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推动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与实际应用,教师应该首先在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个性的基础上制定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应用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分层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够通过对学生多项学习模式进行分层 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出符合自身实际能力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恰当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个人能力最大化的发展。为了切实地促成分层教学法这一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使其切实地融合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应用意义,教师应该首先结合具体情况做好具体分析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用策略推动语文教学的分层教学化进程。
一、课堂目标分层,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以往的课程中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学习差 异性,采用偏向于班级学生平均水平的方式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式容易导致班级中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难以高效切实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开展独立思考探究实践,导致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效率较低。基于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堂目标进行分层化设计,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课堂目标,以此为学生创造出最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环境,切实地开展自主探究实践。
例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一课的预习环节中,笔者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了不同的预习目标并驱动学生投入到了自主预习活动之中。
除了针对班级一般水平的学生制定了基础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在熟读文章做出文章结构的分析之外,笔者针对班级中语文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制定了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并将自身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注的任务目标,这一任务目标即保证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切实地参与到预习环节并适当地思考外,还为学生后续的听课活动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保障。而班级中语文学习能力相对更强的学生,笔者则要求学生在预习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小豌豆的美好心灵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在预习中进行独立思考。
二、小组成员分层,发挥学生互助作用
受限于教师个人的经历与课程时间等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常常难以帮助班级中全部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意义,通过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层与统筹设置的方式,形成班级内容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使小学学生能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切实地发挥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蜜蜂》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在梳理并概括文章中实验过程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存在着问题,即组织学生投入到小组范围中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求助。在事先分好的语文学习小组中,阅读理解能力较为优越的同学则肩负起了帮助小组成员解答问题的角色。在小组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分层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切实地解决梳理文章脉络与概括实验过程的问题,帮助解答的学生也能相应地整理自身的思维,在客观的整理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相互作用中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班级学生能力的同步进阶。
三、教学评价分层,提供适宜指导模式
教学评价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的教学渠道,通过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与反馈,学生能够更加有方向性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分层教学法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收获性,即可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化的设计,使学生在不同的指导模式下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乡下人家》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针对不同学生在对文章感情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层性的评价。针对班级中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的评价相对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专业性指导下相对直观地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所在,将思考的重心放在错误本身上。而针对班级中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笔者的评价则相对更加间接且偏向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开展相关的思考,以此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教师的引导性评价中完成自省,提高能力进阶效率。
通过教师结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所制定出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推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分层化以此落实分层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切实地获得最为符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空间,并在该环境下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得到个人能力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淑华.浅析小学语文分层教学[J].中外交流,2017(29).
[2]魏丙保.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