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婷
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北京 100101
摘要:语文要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组织过程中“双线”中的一条。将语文要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是提升语文教材利用效率,尊重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需要,也是辅助学生们内化语文综合素养,构建综合的、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的要求。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了解语文要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要素;课堂实践
语文要素学习是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它指的是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无论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落实而言,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语文要素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作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重要一环,语文要素多分布在课文导引和课本习题之中,以小的知识能力训练点的形式存在的。在部编版语文课本中课文导引和课本习题承担着单元学习指导作用,是绝佳的语文要素渗透地。
在语文要素设计和融入过程中,编者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特点对其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语文要素进行了阶段性和层次性划分,将其均匀的分布在了每册书的各个单元之中,在每个单元中编者都从多个层面,将大的语文要素分为若干个小的知识能力训练点,同时还重视了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之间的前后承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如何将语文要素融入课堂实践
“析其理”是为了“践于实”我们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及其呈现方式的了解与分析,最终是为了将语文要素落实到语文实践之中。而根据我对语文要素及其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的了解,我认为要想将语文要素融入课堂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整体分析,明确目标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不同的,在每个单元中我们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单元主题和单元例文是语文要素落实、生长的土壤,要想最大限度的提升语文要素的落实质量,我们就需要单元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性分析,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重点,明晰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将语文要素融入到课堂实践之中。
例如:在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开始之前,我先根据单元导入部分确定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童年往事”,语文要素分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把一件事写具体。然后我又以此为依据对单元中的四篇文本进行分析,借助课后习题分析出编者是如何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四篇文本结合到一起,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语文要素落实思路,从而有的放矢的推进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活动,提升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质量。
2、借助习题,落实目标
语文要素是构建习题系统的基石,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与语文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重视对教材中练习系统的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对于改变练习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地位而言,还是对于提升语文要素的落实效果而言都是是否有利的。因此,重视对课后习题的利用与开发也是提升语文要素落实质量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对五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习作要素为学写读后感、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层次的接近该单元习作要素训练目标,编者又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设定了能够体现该单元教学目标的习题,如,《草船借箭》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中提出了关于文本故事概括方法的指导要求;《景阳冈》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提出了关于如何声情并茂的转述文本经典情节的习作指导要求等等。在单元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需根据课后习题要求,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以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语用训练效果。
3、要素整合,综合施教
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多元的,而各个语文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落实语文要素,我们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合各项单元要素,构建综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在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本课课后题第二,第三题分别与单元导语中的“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相对应,且两道在出题形式上、探究内容上有共同点的特点,将这两道题整合设计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线穿取当银钲。”两句为例组织画面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拓展写作活动,在同一活动中综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实现了综合施教目标,较好的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现实依托,要想将语文要素融入语文实践,我们就需要深入研读语文教材,根据语文要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将语文要素落实到每一篇例文的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春菊.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要素探究[J].学周刊,2017(25):57-58.
[2]张红霞.小学语文自辅教学中的“五要素组合”课堂模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