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设问”: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陈海强
[导读] 本文对小学数学互动教学进行理性追问,课堂设问存在浅表、零碎、封闭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基于精准设问的互动教学策略:在经验生长处精准设问,
        陈海强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浙江嘉兴,314513
        摘要:本文对小学数学互动教学进行理性追问,课堂设问存在浅表、零碎、封闭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基于精准设问的互动教学策略:在经验生长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温度;在关键方法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力度;在知识本质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深度;在思想渗透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高度。通过策略探究,努力建构精准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精准设问;互动教学;理性追问;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学是教的根本。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学”的引领,实现人的发展,笔者认为:精准教学之“精”即:过程的精细化教学,“准”即:基于问题引领的目标指向。“问题”是互动教学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精准设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理性追问:为何提出基于精准设问的互动教学?
        保罗﹒弗莱雷认为:互动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互动有成效,提问是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可见,问题是数学互动教学的引擎和动力,问题的好差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审视现状,低质量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一)问题的浅表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如果数学问题过于简单、肤浅,如同一碗清水,索然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价值,有时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从这些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来看,事实、记忆类问题占绝大多数,而启发性、综合性、拓展性问题却是风毛麟角。
        (二)问题的零碎性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联系性和结构性。在不少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思考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提问题时非常随意,没有指向性,教学重点迷失。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着无序的探究与思考,思维弱化,他们所能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的知识。
        (三)问题的封闭性
        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目标,避免学生的回答出岔子,在设计问题时往往有确定性条件、同一性解决方案。学生只需查阅文本或者模仿例题即可得到教师所需要的完美答案。这类问题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只能沿着一条直线前行,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
        二、策略探究:如何实施基于精准设问的小学数学互动教学
        (一)在经验生长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温度
        奥苏泊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经验的生长处精准设问,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才会有温度。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长5cm、宽3cm的长方形,然后提问:“你能利用1的小正方形学具摆一摆,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吗?”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可以面向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的学生用15个1的小正方形摆满了整个长方形,有的学生只摆了一行一列,有的学生没有摆而是将长和宽分成了相应的段数,还有的学生直接用尺分别量出了长和宽的长度……这样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水平,让新知在探究中自然生长,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然而不同的思维方法让互动充满了温度。
        (二)在关键方法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力度
        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关键的方法、数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数学的关键方法处精准设问,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体会方法的优越性和迁移性,让学生把握关键方法,使方法不断得以内化,使得课堂互动充满力量感。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别是怎么计算的,并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然后提问:“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探究。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分别是如何推导的,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怎样把圆转化为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猜想、尝试、比较、归纳,再借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成功推导出圆的面积。在这些问题中,教师把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起点和发展主线,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数学知识的结体系构,使关键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迁移和内化。
        (三)在知识本质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深度
        知识的本质是知识核心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再生长能力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知识本质之处精准设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质疑,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以及意义的生成。
        例如:俞正强老师在“除法竖式”的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
        问题1:除法竖式应该怎样写?
        俞正强老师指出,学生通常会呈现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
                        
        不难想到:前一种写法不仅较为简单,而且与加法、减法、乘法竖式的写法完全一致,很好地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提出如下进一步的问题。
        问题2:既然大家都认为前者比较好,为什么书上会选用后面这种写法呢?
        学生通过思考、互动、探究,发现除法竖式是结合除法的含义,是一个平均分的过程: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分掉了15,还剩下0,巧妙地将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除法竖式中展现出来。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深刻领会除法竖式背后的知识本质,“浅入深出”地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四)在思想渗透处精准设问,让互动有高度
        弗里德曼说:“数学的逻辑结构的一个特殊的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数学思想,整个数学学科就是建立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按照这些思想发展起来的。”《新课标》指出,数学基本思想有三类:抽象、推理和模型。数学教学只有以此为起点和归宿,在思想渗透出精准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数学素养,才能使互动教学形成高度。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认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分别创造出一个“  ”。我们在学生充分操作、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一张纸,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都表示出了长方形的  ?不同的纸,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都表示出了长方形的  ?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关注数学的思想和精神,那就是它的抽象性。学生在对话中,忽略了事物的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看本质,从数和形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不管你用怎样的材料、怎样的折法,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  来表示。把知识从具体表征中抽象出来,让学生站在思想的高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将问题看透,掌握概念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
        基于精准设问的小学数学互动教学,必需领略问题的实质,把握互动的精神,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精准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让儿童的思维素养真正得到提升,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明.以“问题”引领思考,激活思维[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21).
[3]郭海娟.好问题从哪里来——例谈课堂提问“问在何处”[J].小学数学教师,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