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源
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教育教学正处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因此而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对落后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注重教学引导、设置解题环节、组织合作学习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提升策略和优化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需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教学的结构和体系,以改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每个高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具备清醒的观念和认识,基于现实学情来探索、应用创新的教学策略,以提升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效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一、注重教学引导,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传统观念下教师扮演着领导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导致学生成为了接收知识的“容器”,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职能,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关注和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引导学生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串呈线、结成网、组成阵、构成块,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个性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最终以此来为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指数函数》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性质,而本节课程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延伸。上课后,笔者先从基础知识着手,对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不断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求学习思路,并对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完善,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笔者通过注重教学引导,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设置解题环节,锻炼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解题能力,这就直接要求解题环节的设置和开展。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要科学地设置解题环节,为学生布置趣味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数学练习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解题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实现知识的灵活、巧妙运用,逐步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实现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教授《对数函数》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回顾,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忽视函数的定义域,所以,笔者在课程前期,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强化,加强学生们对对数函数定义域的理解。然后,笔者再根据课程进度布置一些例题,组织学生对例题进行求解,锻炼学生们的解题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笔者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们的不足,同时还能针对学生们的不足进行优化,完善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解题训练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和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可以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往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说,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主动地进行授课方式的创新,调整教学的结构和体系。首先,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来将其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包含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教师需设置问题或者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展开组内的探讨、沟通、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本节课程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首先,笔者针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科学划分,每个小组5人,然后,笔者从教材中布置一些简单的探究任务,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随着课程的推进与笔者的教学指导,笔者再加深探究任务的难度,这时,笔者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讨论时间,促进学生们深入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意识。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的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发展,并继续发挥其育人功能。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主动地去改革、创新教学的思想观念,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来展开探索,通过注重教学引导、设置解题环节、组织合作学习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潜能,最终引领高中数学教学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7):33.
[2]师茂宏.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