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梅
河南省柘城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出现在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开始将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幼儿保育员有必要进行教学策略的革新,创新教学策略,特别关注幼儿的特点,并以此开展工作,从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幼儿获得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保育员;教学策略
幼儿正是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幼儿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需要大人进行一定的引导。保育员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幼儿的引导者、照顾者和教育者。幼儿保育员自然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职责,特别关注当下教育革新,根据教育所产生的新兴的理念和内容,进行教学的革新,多多实施创新性的策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幼儿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幼儿保育员开展工作的创新性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胞们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重视卫生管理,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下,幼儿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因此,幼儿保育员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卫生管理,保持校园的整洁,创建良好的卫生环境。
在开展工作前,保育员可以先整理好自身的仪容仪表,保持自身的衣服的整洁、清洁自身的双手,从而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工作中,保育员可以多多关注所在辖区的卫生环境,做好清洁工作,使得所在辖区地面无脏物、积水。与此同时,保育员还应该多多关注幼儿自身的卫生情况,引导幼儿做好个人卫生,指导幼儿整理自身的形象、清洁所在的桌面、将自己的卫生用品和学习用品进行有序摆放,并铺好自身的床铺。当然,除了让幼儿进行实践性的个人卫生清洁,保育员还应该向幼儿传播一些健康知识,促使幼儿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能够重视自身的仪容仪表,从而促使幼儿身处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让幼儿具备良好的卫生意识。
二、重视安全问题,构建有效保护机制
幼儿正是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比较弱小,十分容易受到不好的因素的影响,需要受到良好的保护。因此,幼儿保育员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幼儿的安全问题,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促使幼儿能够身处在安全的环境中,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成长。
幼儿需要具备良好的饮食习惯,吃健康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茁壮成长。保育员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吃饭情况,明确幼儿所吃的不健康的视频,了解幼儿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在此基础上,保育员应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幼儿能够逐步地了解到不健康的饮食带给自身的危害性,关注食品健康问题,逐步地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保育员还应该多多对幼儿普及一些知识,让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用电方式、了解正确的交友方式等。这样,幼儿能够逐渐地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生活,从而防止幼儿出现安全隐患。当然,保育员也应该多多向幼儿进行情境的创设,结合具体性的自然灾害情境,向幼儿介绍应对这种情境的所应实施的具体性的策略,促使幼儿掌握合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学生的能够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步地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此外,保育员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纪律,规范幼儿的行为,为幼儿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促使幼儿安全的成长。
三、重视幼儿心理,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幼儿往往了解的比较少,认知的角度小,不能够有效的疏导自己,并容易接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应对幼儿所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保育员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引导,促使幼儿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幼儿能够心理健康成长。
在日常的生活中,保育员应该及时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内心中的所思所想。针对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育员应该以朋友的语气,为幼儿提供合理性的建议,使得幼儿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建议,更好地解决内心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当然,保育员也可以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地发展幼儿所展现的在道德上不好的行为,及时地与幼儿进行沟通,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幼儿能够逐渐地改正自身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幼儿获得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应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时,保育员应该多多实施鼓励式的教学评价,挖掘出幼儿身上的优秀之处,并多多对幼儿进行夸赞,促使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让幼儿能够更为自信的与他人交往,更为积极的学习知识。总之,心理问题将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保育员应该特别关注幼儿的心理问题,多多对幼儿进行辅导,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成长。
综上,新时期下,幼儿保育员需要从卫生、安全、心理等多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通过不断的优化教育策略,促使幼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使得幼儿能够巩固好基础,更好地应对之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赖薇.回归幼儿生活世界 提升幼儿生活品质[J].幼儿教育研究,2017(03).
[2]李姗泽,杨文婧.保育员素质及工作现状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