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清红
晋江市安海镇第三幼儿园 362200
摘要: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打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可以游戏环境中自由发挥,从而为幼儿品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分析,结合打造游戏环境分析,探索提高幼儿园品质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环境;幼儿园;品质教育;途径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其与幼儿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相契合,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游戏环境中渗透品质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思考、实践,从而开启智慧之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实现品质的提升。那么,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幼儿才更利于幼儿品质教育的有序开展呢?笔者将结合以下几点做具体阐述。
一、以境激趣,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想要提高幼儿的品质,最为主要的就是激发幼儿参与课堂游戏的兴趣,继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品质的提升。幼儿在游戏环境中,也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中探索知识。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尽己所能将班级、幼儿园的不同角落,契合现阶段的游戏主题,融入海报、图片、短视频等,让幼儿能够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丰富学习的感悟。以种植游戏为例,在游戏中,可以在楼道中呈现出种植区蔬菜成长的图片、在班级中张贴种植小技巧等,让幼儿可以感受、欣赏、操作与种植相关的知识点,并在种植游戏的氛围中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当幼儿变被动分析为主动探索之后,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品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个性化投放,满足幼儿个体需求
幼儿成长环境不同,在幼儿园的基础也不同,想要保证品质教育的效率,契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引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在幼儿游戏环境创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从幼儿本位的基本需求,契合幼儿兴趣引导,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个性化投放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个体化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幼儿园中包含了不同的区域。在分区引导中,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目标,分析班级中幼儿的特点,结合幼儿的需求,做好个性化投放。在契合幼儿实际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引导幼儿探索,更利于满足幼儿个体化发展的需求。
以美工区为例:为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选择对幼儿比较有吸引力的树叶、树枝、绳子、废旧物品等引导幼儿,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还可以适当投放一些复杂的废旧衣物,让幼儿可选择的多样化的素材中发挥想象并主动研究其中的内涵,从而在幼儿个体化探索中获得提升。
三、动静结合,拓展实践提高品质
所谓动静结合要求教学中游戏环境设计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幼儿可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动静结合的游戏氛围中丰富学习的感知,并学着结合所见、所想思考,从而引导幼儿在拓展实践中提高品质。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会变的小蝌蚪”这一游戏。通过将蝌蚪放在自然角,让幼儿自主观察蝌蚪的外形变化,分析蝌蚪变青蛙的过程。然后组织幼儿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模仿表演。通过动静结合、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幼儿逐步产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并在观察中懂得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幼儿的品质。
四、总结反思,契合实际优化教学
总结反思是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也是幼儿提升的基础,对幼儿品质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引导中,教师除了要保证教学效果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结合本次游戏探究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有必要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去糙取精,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例如,在完成“建构游戏——五里桥”的教学之后,考虑到有幼儿提出时间短、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仍旧勇敢向前等情况,这些都是幼儿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具体表现。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表现分析。通过分析后发现,幼儿在游戏行为中存在对游戏的聚焦不够,不愿意主动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可以先指导幼儿自我总结,了解个体化差异问题,然后结合教学设计反思,在创设教学活动的时候融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环境和内容引导的内容指导幼儿,从而优化教学的内容,为幼儿品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儿的品质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仔细分析游戏环境和幼儿品质提升的关联性,并借助游戏环境这一载体,从幼儿兴趣、个体化发展、思维品质等方面引导提升,从而促进幼儿的品质发展,让幼儿时期的成长成为幼儿的终身财富。
参考文献:
[1]颜荔.巧借游戏材料创设幼儿游戏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34):29-30.
[2]邬佩华.建构游戏助力幼儿学习品质——以"我的埃菲尔铁塔"为例[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03):52-53.
[3]孙玉贞.幼儿环境与游戏互动提升幼儿的反思能力[J].关爱明天,2015(12):580-580.
[4]王娜.创设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新力[J].教育,2015(29):2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