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
广汉市第二幼儿园 四川省 广汉市 618300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娇惯、过多保护等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习惯提供了“温床”,使得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为了争抢同一件玩具或者食物等不愿与他人分享大打出手。然而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或者当老师给家长反映这一情况时,家长往往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受伤?是否被占便宜?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幼稚时期对儿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教育,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各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倘若在这个时期,根基稍梢不稳,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了。”幼儿年龄越小,思想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培养分享意识和行为必须从幼儿阶段抓起。
一、目标一致 同步教育
通过幼儿园与家庭教养目标趋于一致,共同合作、同步教育的方式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果幼儿园和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极容易导致在进行教育时产生分歧以及幼儿面对不同教育理念的无所适从。
二、家园合作 家长先行
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的共同承担着,在进行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教育时,我们教师应该把家长列为本次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
通过合理设计《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问卷调查表》,从不同维度了解幼儿的分享意识、行为以及家长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教养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分享的行为习惯进行研讨并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
(二)互动式家长会
我们在和家长进行交流时,更多的采用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教师滔滔不绝的说、家长自顾自的听。家长会中,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更谈不上对问题的探讨,因此关于幼儿在园、在家的分享行为习惯等无法进行及时沟通,造成幼儿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
家长主动参与、教师仔细聆听并积极进行解答的新型互动式座谈会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和幼儿教师更好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家长宣传幼儿日常的分享行为培养。例如:将水果拿出来给家人进行分享;玩具和同伴进行分享等。
(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
除了固定的家长会、座谈会外,还可以利用我们的校讯通、家园联系栏、班级微信群、QQ群等不时进行线下线上的信息分享。甚至我们还可以请一些家长结合自身分享交流“如何在家进行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从而引起家长对幼儿分享教育的重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进行培养。
三、幼儿教育 形式多样
幼儿分享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才能逐渐习得。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帮助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一)明确分享概念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往往会主动要求幼儿和同伴进行分享,如若遭到幼儿拒绝,家长往往会觉得没有面子,便强制性抢过将玩具进行“分享”,此时的“分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并非是失去,而是1+1>2的行为。
(二)日常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学(故事、儿歌)和“分享日”(图书分享日、玩具分享日、美食分享汇以及日常各种形式的谈话分享汇)等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三)随机教育活动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时间鼓励幼儿之间交流互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能通过协商、交换、共享等方式进行游戏活动。比如:在进行区角活动时,两名幼儿同时对一个玩具产生兴趣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轮流、交换彼此玩具等形式继续游戏。
(四)榜样效应
1.教师
小班幼儿的学习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此时,教师作为幼儿观察的重要对象要注意日常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的示范。
2.同伴
同伴,也常常是幼儿关注模仿的对象之一。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幼儿出现的分享行为要及时的进行肯定、表扬,强化幼儿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进行模仿。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付出和努力。只有家园巧配合,才能共促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