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武玉娟
[导读] 在现代小学教学活动中,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和能力,对学生从小培养主动学习,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玉娟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实验小学,河南鹤壁456250
        摘要:在现代小学教学活动中,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和能力,对学生从小培养主动学习,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预习习惯的方法及预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重要意义;教学方法
        引言:
        预习是对学习内容提前的自我学习和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必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明确重点、有考核有奖励的预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同,有利于课堂共同学习气氛的形成,因此课前的有效预习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特别是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预习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更不理解既然老师都要教的,为什么还要回家花时间预习。所以让学生理解预习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小学生去理解预习的意义,不能以枯燥的语言说明简单完成,而是在向学生说明之前,先进行两到三次简单的预习开始,比如从下一节课要教的一个题目开始,上课后先进行点名提问,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对回答不太好的同学指出原因,并鼓励下一次要比这次更好一点。经过两三次的事先演练,同学们会感觉到经过预习后上课确实要轻松一些,也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最主要课后做作业的时间也缩短了,这时候再向学生说明预习的必要性,他们更能理解和接受[1]。
        二、制定合理的预习目标
        在学生们理解了预习的意义后,就可以开始真正布置下节课预习所要完成的目标。但是目标必要是具体化的,而不是一句:“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一句带过。比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教程“因数与倍数”,在上课前,学生们需要1、初步了解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2、为什么说因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穷的?3、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50,让同学们给出50的因数和倍数。
        三、制定完成预习目标的步骤与方法
        有了目标,就需要有效的完成,但是每个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家庭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老师们制订完成目标的详细步骤与方法,否则会造成每次预习都达不到老师要求,学生会慢慢对预习产生抗拒的心理。

承接上面的教案,我们举个例子。在确定预习的目标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们实现的步骤与方法。1、结合实物;因数与倍数对小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需要非常具体的事物帮助他们快速进行理解,具体的事物很多,比如他们经常喝饮料用的吸管、家里的筷子、花生米、甚至大蒜瓣,很容易得到,也都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2、详细说明实物使用的步骤:例如找出4的倍数,找出4的倍数就是每次数4只筷子,数1次是4只,数2次是8只,那数100次是多少只?4的倍数是不是可以永远数下去都数不完?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带回家思考的小问题。通过他们身边非常容易得到的小事物来完成预习,首先会让学生们容易接受,有较高的意愿去完成。另外,很多预习是在家里完成,以这种类似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也很容易让家长参与进来,有了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有效的完成预习目标。
        四、将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完成预习的目标后,接下来需要在课堂上具体实践完成。这两者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接收[2]。还是承接上节的教案“因数与倍数”。正式讲课文前,老师可以让自己觉得预习好的学生举手,并请上讲台演示完成老师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回答老师预留的问题,可以请上两位,让同学们加深印象,不管演示的结果如何,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升其它同学们上台分享的意愿。然后,再提问其他的同学有没有问题和补充,如果有同样请分享。接着正式讲解课文,讲解课文所用到的数字与课文中的可以不一样,但是比之前预习的4要大一些、甚至比课文本举出的数字大一些,比如20、60等等,授课的方式不是老师流水式讲解,而是用提问的方式,请一位同学上台用老师准备的道具完成课文的某一个问题。比如:20的因数有几个,请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完成后再提问全体同学,因数的概念是什么?如果同学们已经形象准确的掌握了因数的概念,接下来可以请另一位同学回答3的倍数、7的倍数,回答完毕后,同样提问全体同学,倍数的概念是什么?回答正确后,可以正式开始看课文开始授课,同样是以问答的方式进行,1、在整数除法中,因数和倍数存在的前提是什么?请同学看课文并抢答,相信经过预习目标的达成和课堂的演示,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最后老师再根据课文和前面的预习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帮助同学们最终确定。同样接下来的第2小节18的因数有哪些,第3小节2的倍数有哪些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预习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但是要达到有效的目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学生们易达成、感兴趣、家长容易参与的方法与手段布置预习作业。并将这种方法延续到课堂的教学中,让事先的预习与课堂的讲解是连续的、互动的及有趣的,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全万东.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03):50.
[2]覃美春. 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方法[J]. 读天下(综合), 2019(11):135-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