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凌柳霞
[导读] 多媒体的制作思想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形象、快变为慢,便于观察、便于理解”。
        凌柳霞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  514000
        摘要:多媒体的制作思想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形象、快变为慢,便于观察、便于理解”。
关键词:多媒体  物理教学 应用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作过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教育信息化,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标志,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它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之中,对当前的学校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物理学科而言,若善于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的制作思想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形象。快变为慢便于观察、便于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物理进程。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辅助物理实验,把实验现象更加形象化,把更多的“理想状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微观的世界给以宏观的展现,起到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更有利的武器。例如:水波的干涉实验,振动加强与振动减弱区域对初学者来说不易确定,若采用动画模拟辅助实验,调节放慢振动频率,干涉现象将一目了然;同样在简谐运动中,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实验,学生很难同时观察到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四个物理量在四个运动过程及五个关键时刻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教学难点,而采用课件模拟,调节放慢振动频率,或者使其暂停,分析四矢量大小方向的变化,不但直观形象,同时避免了教师用大量口舌进行描述;还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另外,由于课件的使用,缩短了突破难点的时间,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部分时间,无形当中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提高了知识范围。比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这一节中示波器的原理,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力学基础又要好,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带电粒子从进入加速电场加速,到进入偏转电场偏转,最后直奔荧光屏,在屏上留下光点……,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镇定自若的表情、沉着自信的目光再配以用Flash制作的实验操作练习题,不仅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并调节、稳定自己实验时的心理状态。例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加速度的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误差分析仍掌握得不太好,常考常失分,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学生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弄清了纸带运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几乎都怕学物理,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物理课一听就懂,物理书一看就明白,老师一问就傻,作业一做就错,测验一考就砸。”老师们教得也特别累,把要讲的知识“掰开、揉碎、嚼烂了”喂给学生。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中学物理学起来困难、乏味,时间一长,容易失去信心,学习兴趣大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采取有效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快、感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兴趣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尽管计算机在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及综合等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随机提问,没有任何一个课件及软件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应答,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所以最好的交互工具仍是人脑,教师仍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传授及先进媒体的策划控制者。如果把教师比做教学过程的“导演”,而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所以不能用模拟实验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只有那些不易或不能做的实验,如核裂变、天体的运动等,以及难于观察到的微观现象等(如分子热运动、α粒子散射等),才用模拟实验代替。对那些可见度低的实验(如波的干涉与衍射、电场线演示等);以及过程不易控制的实验(如平抛、简谐振动等);或受环境及天气影响不易成功的实验(如静电实验)等,要在做完真实实验后,可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而对那些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切莫代之以课件模拟,违背物理教学原则,本末倒置。
        2、教学中应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 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教学方式,这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我想多媒体与今后的物理教学整合的程度会越来越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