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泳君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漓江小学
摘要:数学这一学科,不但具备系统性强的特点,整体的逻辑性还十分强,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必须要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类,保证知识结构的严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此,以下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复习课;应用探究
引言
思维导图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上课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起步阶段,就应该充分意识到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课堂中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它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图形,主要的应用方法是把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理解知识。而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当他们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得到培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当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复习课上并没有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也没有对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此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并且以复习课的实际教学要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绘制思维导图,基于此,将思维导图作为实际的依据,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复杂的数学知识点。举例来讲,教师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点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正方形和长方形”作为思维导图的起点,并且将两种不同图形的图片展示到学生的面前,教师此时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询问学生:“看到了这两个图片中的图形,你们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进而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激发。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概念以及定义进行延伸,进而到特征、特点以及图形验证,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复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那小朋友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吗?”,要求学生进行自行的归纳和总结,通过画图形的方式,对这三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梳理和总结不同模块的知识点。基于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数学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基于思维导图,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提升学习效果
知识回顾审查能够进一步了解新事物,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形成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知识结构,直观了解结构之间的上下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学习要点,基于思维导图组织数学审查,能够使学生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审查。
为使教师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系统有效地梳理教学内容,发现和标记知识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点体系教学。研究认为,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着较强的体系化和一致性,对知识点的学习也存在较强的逻辑规则,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的把握需要借助方法手段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把复杂问题具体化。运用思维导图,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整理概括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在了解单元复习主题之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回顾在单元中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记忆得到唤醒,进而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做好准备。在学生回顾完学习内容之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在梳理完一个分支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对其进行完善,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分享。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受到相应启发。在思维导图绘制结束之后,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点评,促进各个分支内容的丰富,而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中,也会更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二年级《长度单位》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厘米和米都属于长度单位,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需要怎样进行换算。同时也需要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认识线段以及线段的数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最上方,可以写上长度,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进行进一步划分,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厘米和米,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线段,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线段有不同长度,可以使用厘米,也可以使用米表示,同时厘米和米之间又可以进行换算,然后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再进行详细划分。
(四)增加赏识鼓励,制作思维导图
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往往是建立在现有思维导图基础上的,复习课上由教师绘制本节课数学知识思维导图,学生被动地记忆思维导图脉络和相关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为了调动学生的制作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需要增加赏识鼓励性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在思想上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在思维导图制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制作中梳理数学知识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需要贯穿于学生思维导图制作的全过程,在给予学生思维导图作品指导的同时,多表扬赏识学生的制作成果,为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前,数学教师进行了本学期的数学复习教学工作,并且提前向学生布置了复习任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分类与比较》《10以内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图形与位置》《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各个章节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复习,绘制本学期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将绘制中遇到的难点、疑惑点特殊标记出来,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把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汇集到一起,分析学生的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掌握学生本学期数学学习大概情况,以此为设计复习课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的依据,让思维导图既成为学生自行复习的学具,也成为教师复习课科学教学的教具。
结束语
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而在传统复习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方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就第一学段的知识点来讲,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少,在单元复习课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常缺乏兴趣,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题海中也难以成长。而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相关知识体系,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彭思敏.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潘冬梅.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16):145.
[3]尹衍玲.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