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燕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实验小学,河南鹤壁456250
摘要:课前预习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自学能力,辅助教师实现高效率课堂的重要手段,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作为教师培养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以及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日常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教育界以及教师的高度肯定。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课前预习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教学课堂,以期为相关研究以及教育教学人员予以启示。
关键字:课前预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
课堂教学可以被分成三块: 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三者缺一不可。课前预习是开展正式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反馈的学习问题进行整体教学的规划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此同时,通过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反馈进行新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以及设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创设优质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的最大学习特点就是拥有不同于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并以此进行课前预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提问作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的重要学习形式以及手段,应当得到小学教师的关注以及重视。教师在进行以提问为主的课前预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切忌在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提问。教师以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为基础进行优质提问的构建,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同时,优化课堂设计,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针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底乘以高除以二中的除以二提出疑问,教师在面临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首先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继而在给予学生一定启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自发的学习来完成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观察以及探究问题提供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以及氛围。
二、科学规划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正确的预习,学生缺乏对于正确课前预习的结果就是学生逐渐对于自身无法掌握的学科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课前预习作业的水平,使学生在完成符合自身认知水平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习到真正的高效自主学习方法。例如,在针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如何计算几何体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在开展关于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于计算公式很难理解,教师在正式教学时要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规划更改。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来理解梯形面积,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梯形可以看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课前预习的方法,还为教师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新思路。
三、创设多元教学活动,检验预习效果
预习之所以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逐渐提升,是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取得了巨大的学习成就,然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得不到科学化的总结,最终则会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因此,预习效果的校验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活动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通过完成这些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及时找出自身学习方法的问题,同时在检验自身学习效果过程中,对于自己做得好的方面予以肯定,通过教师的夸奖以及同伴的认可激发自身潜在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线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我知道”的以口头汇报为主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及时的对学生的认知成就进行奖励。在正式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猜猜我是谁”,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校验学生自主课前预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效率[2]。
四、结束语
作为三大教学环节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前预习的价值以及重要性
应当得到应当得到肯定,特别是在以理解性教学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例如,小学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师完成日常数学任务,达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规划数学课堂进程,及时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师心中设定的高效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1]饶小方.预习,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20,000(002):P.66-66.
[2]王从越.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