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杰生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前楼小学 236151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而在基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仅仅只是自我讲述,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挥。在现代社会中众多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条件环境下,教师则可以选取其中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一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例,基于小组建设进行分析探讨,进而阐述其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有效性
引言:
合作学习具有多种优势效果,因而在现代社会被广为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针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亦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对于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够有效的促进,还能够使得小学生得数学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同时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亦是能够加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团结合作能力、尊重他人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等等。
一、小组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合理分配组员,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不仅相同,因而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关注。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组员的分配,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第5课《简易方程》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将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进行逐层划分,比如将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其针对于运算定律部分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让这一组学生针对于运算定律找出其中的特点并进行探讨;对于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组织这一组学生进行初步题目的思考计算等。如此,则使得同一能力级别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学习目标下共同成长,其不仅使得因材施教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够得以有效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提高参与性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针对于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其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亦可以将此部分作为小组评价进行有效的机制设计,使得小组学习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每个组员的评价之中。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通过这一方面的作用效果有效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在此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逐渐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使得在评价效果的影响下促进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数学这门学科由于较为抽象,因而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概念性知识的掌握理解使得学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因而需要教师结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数学理解与思考的培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建设各个学习小组对于其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与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数学思维,进而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第六课《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个小组的建设,使得不同的小组间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小组讨论,使得各个小组在相互竞争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性,进而提升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亦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思考交流,从而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听取更多的意见分析,进而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拓展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2]。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中学习第7课《折线统计图》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将组员的分配设计为每组学生不同能力的有效组合,使得各个小组间的能力水平得以均衡,进而再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虽不相同,但其思维模式都有其相互学习的地方,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各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能够得以在交流中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提升数学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组建设对于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其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学科的培养学习亦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进行小组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进行组员的分配,并将评价机制建立在小组团队之中,进而提高合作效能。此外,本文针对于小组建设的有效性亦作以了部分分析,由此可见其小组建设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细节建设,进而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起评. 优化小组建设,让合作为学习扬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策略例谈[J]. 新课程, 2017(3):132-132.
[2]李琳, 董海祥. 浅谈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C]//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