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探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杨晓影
[导读] 体育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科目,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
        杨晓影
        浙江省温州中学
        摘要:体育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科目,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将体育教学也纳入到重点课程改革的内容中,使学生能够从体育课堂中产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以学习为主,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几乎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现状,并非所有高中生对体育运动都不敢兴趣,他们可能是迫于学业的压力,从而无法将自己的兴趣坚持到底。实际调查发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高中生身体素质明显比未开展体育教学的高中生好。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但在实际高中体育教学中,要么体育课程被其他文化课程所取代,要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活动过于单一,常见的体育活动有广播操、跑操。单一的体育活动不足以培养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认知,反而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宣泄,长期积压在心中,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者还会导致抑郁倾向的出现。
1.2 体育认知不够,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很多高中迫于学业的压力,由此便缩短或者直接取消了体育教学,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学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够,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可能会把一个学期仅有的几节体育课程取消,换为自习课,学生向往的体育课程被取消,内心像是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实际上,高中设置体育课程一来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来是为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提供一片美好的蓝天以供学生自由展翅翱翔,但往往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没有配备完全的体育教学器材,导致很多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和课间休息没有差别,加上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不适于所有学生提供运动素养,师生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久而久之,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1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学生体育水平
在以往的小学、初中及高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多数为跑步训练或者是广播体操的学习。这种单一的体育课堂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导致高中体育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提升。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高中应当对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扩充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时由成绩驱动转变为兴趣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体育学习内容的增加,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到有效的体育训练,还能使学生对体育操作及体育理论有更多的认识。同时,高中体育教师也应当渗透体育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将体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2]。例如,高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种自己所喜欢的体育内容进行学习。学校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学习内容,如网球、排球、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等,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由于高中体育教学通常为大班授课,学校可以增加一节全校统一的体育活动课,为学生提供活动时间。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场地的问题,可以将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设置为网球、排球、羽毛球的活动课程,第二节为篮球和足球的活动课程,这需要学校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自行设置。体育课堂内容的丰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有重要意义。
2.2改变体育教学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是在课外进行体育教学,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体育能力,但是体育教学形式单一,还可能会使学生受到运动损伤[3]。教师需要拓展新型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完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微课是一种短小的教学视频,能够集中讲解知识点,可以灵活地运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随着体育运动受众越来越多,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首的体育比赛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奥林匹克运动会属于体育运动中的比赛盛事,聚集了很多国家体育队,不仅是参赛选手个人体育水平之间的竞技,同时也代表了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
2.3采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团体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体育活动是一个集体活动,需要人人参与其中。体育课堂中的活动有许多竞技项目,学生个人是无法单独完成的,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组建活动小组,是高质量完成体育课程的基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不仅可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互帮互助所带来的好处,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会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引导学生自觉组建活动小组的同时,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育教师在布置学习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制定具备可实施性的合理化教学目标,并对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出正确动作示范,掌握学生的动作吸收情况,并制定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活动小组,将掌握住课堂内容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使其进行相互引导、互帮互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切实推进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体育知识、情感体验与道德素养的提高,全面落实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保障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远康.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体艺教育,2017(6):147.
[2] 余建泓.初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47):183.
[3] 齐吉生.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及途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6):8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