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鼓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因素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于宏
[导读]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于宏
        辽宁省凤城市宝山镇中心小学 118123
        摘要: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凤城市宝山镇小学开创性地将红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表明,红鼓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就红鼓教学在培养学生感知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层面上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践路径予以了总结。
        关键词:红鼓;智力;培养
        红鼓是中国鼓的典型代表,这一具有着显著中国符号的民族器乐,在它长达千年的传承过程当中,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刻地交融在了一起。在对这一古老的曲艺样式传承的过程当红,丹东凤城市宝山镇中心小学开创性地将红鼓引入到校园之中,为传统鼓乐文化点燃了新的生命力。在红鼓教学的实践当中发现,红鼓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通过鼓乐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的“鼓”文化,感知中国民族器乐的魅力所在,同时能够使学生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受益[1]。
        1感受红鼓,培养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决定了机体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越强,其对外部世界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就会越强。感知能力具有着先天拥有和后天培养的两大特点。通过系统而专业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感官对于刺激的敏感程度,从而提升自身对事物的感知。音乐教学是感知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乐感本身可以理解为感知能力的一种外化形式,它是人们了解音乐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乐感涵盖了音高、节奏、和声、旋律等。红鼓这一携带者典型中国元素的器乐,其行、其声、其律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看、听、思等层面获得对红鼓、对音乐在感知层面的提升。如,在红鼓的教学过程当中,会首先要求学生来观察红鼓,红鼓的材质是什么?图案有什么寓意?其次会要求学生试着来触摸并敲击红鼓,来不出了解它的声音,而后会在鼓乐的律动当中,让学生感知或激情澎湃,或低沉凝郁的情感。这样的方式将使得学生不仅获得对于红鼓的认知,也会让他学会对于事物认知的一般途径和方式,提高其事物的感知能力[2]。
        2学习乐曲,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开启学业之旅的必备钥匙。学生优秀与否与他自身的记忆能力的高低有着重大关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记忆力用来帮助学生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记忆。红鼓教学本身是对学生记忆力的一次极大挑战。学生需要记住敲击的动作、力度及韵律,这些需要在完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由学生对以往练习的记忆来完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对应的培养[3]。首先,在动作教学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曲目的不同来实现在敲击动作上的变化,而不同曲目配有不同的动作,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力是第一重的考验。其次,在力度教学控制过程中,会要求学生对于每一个鼓点的力度进行精准地控制,什么时候开始发力,发力的力度多大,鼓点的落点在哪?都需要学生将有形的教学幻化成无形的经验,进而完成对于曲目的表演,这是对于学生记忆力的第二重考验。

其次,在鼓乐本身不同于其它音乐形式,其没有像西方音乐一样精准的曲谱来作为参考,而是通过鼓手自身对鼓点的记忆来完成对律动的串联,学生的音律感越强那么其在鼓乐学习当中就会越自然,越顺畅,这是鼓乐的带给学生的第三重考验。而通过这三重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经获得全面的提升。
        3提升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音乐的价值内核之一便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涵养。美的旋律能够沁人心脾、启人心智。红鼓的教学当中,也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让学生展开对动作、韵律的再创造,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红鼓。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在齐奏、轮奏、合奏等形式的练习与表演中,来展开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同时,这一方式的积极运用,将使学生把所学的红鼓知识和技能从内向外延伸,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富于创造性地运用,实现对鼓乐表达方式和内容内涵上的丰富[4]。学生将这一能力和情感在学业中的放大,会使得自身终生受益。
        4升华情感,培养表达能力
        中国鼓文化在千年的传承当中,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深刻地融入了居民的生活世界。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锣鼓诉说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颂赞。小学生喜欢红鼓也是因为其能够释放自身身上的激情,能够在对鼓乐的敲击中回响这跨越千年的情感。在鼓乐的演奏中,学生将萌生出对生活更大的热爱,对学生的更大激情,对文化的更大推崇。情感的急速集聚也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欲望得以点燃。一方面,学生会通过红鼓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会在情感内核的驱动下实现动作、语言上的表达。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是积极而生动的,情感的萌发将使得其对生活的认知、文明的认知及民族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学业的学生中通过对这一情感的有效迁移,也会使红鼓成为驱动学科发展的一个新因子。
        5结语
        凤城市宝山小学与“鼓”结缘,以“鼓”促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传承和文化教育方式。铿锵有力的鼓声,洒脱曼妙的舞蹈,新时期的少年在红鼓的演奏中彰显出他们的热爱、奋进与蓬勃。鼓文化进入校园不仅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也使得学校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红鼓教学本身不只是对学生艺术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智力的培育,学生们在红鼓的演奏当中,使得自己的感知力、记忆力及创造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德斌.运用吹塑版画创作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8,(36):107.
        [2]吴建坤.在民族鼓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因素[J].儿童音乐,2017,(2):64-66.
        [3]卢炳海.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2):44.
        [4]陈彦垒,李义安.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