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机制激活高效课堂——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性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张涵
[导读] 不少学生沉溺于游戏,却对课堂缺乏兴趣。与其挖空心思抵制游戏,不如探究游戏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激励机制,并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张涵
        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410205

        【摘要】不少学生沉溺于游戏,却对课堂缺乏兴趣。与其挖空心思抵制游戏,不如探究游戏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激励机制,并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借鉴游戏的目标性、情境性、反馈性、团队性等思维方式,就如何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游戏思维

        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往往不适应增加的几门新学科,相应地,很多学生没有转变语数外是主科、其它科目均是副科的思维定势。在此情况下,教师都有如此困惑:班级一部分学生抱着插科打诨的心态,活跃过度干扰课堂;一部分学生忽视课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不得出。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比较容易沉溺于游戏世界。游戏世界到底有什么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众人,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其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具备游戏的魔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二。
        一、巧用目标性思维,让学生敢于挑战
        作为教师,从课间观察到的学生聊天中可以了解到,不少学生都爱玩大大小小各类游戏,从微信小游戏到网络游戏均是爱不释手。并且,有个别平日寡言少语、学习并不突出的孩子在探讨起游戏来眉飞色舞,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游戏给予了这类学生在学校中没有得到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平日里,很多游戏迷聊到最多的就是段位或者闯关级别,我们不妨将游戏天地想象成课堂教学,段位等级转换过来便是目标的达成。
        目标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游戏的梯度是从简单再到困难逐级递增,游戏进行过程中玩家的熟练度和技巧不断提升,也能对难度逐级增加形成有效的缓冲期。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也要针对不同“段位”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在学习之初,设置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状态,提高自信与学习的激情。当低层次的目标达到后,自然而然会向高层次目标发出挑战。比如,对后进生而言,首次设置为课堂上不能睡觉,下一次设置目标为回答一次课堂提问,渐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目标具有阶段性,一个目标达成后再开始新的目标。游戏中一般设置为前一轮闯关成功后才能获得解锁下一轮的机会。玩家每闯一关特别有成就感,也会有不断破关的激情与欲望。同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分割教学目标保持学习的热情。反之,如若将教学目标与任务向学生一股脑抛出来,将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负担,很难保持学习的长效性。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给学生布置任务就可采取这一种模式:课堂分解成不同的模块,完成第一个任务卡后便可获得下一任务的钥匙。
        二、善用情境性思维,让学生乐于体验
        不少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玩家,其关键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定。在游戏中,你会享受作为主角引领故事发展的存在感与荣誉感。与游戏相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一个观众或者听众。当对教师所授内容没有浓厚的兴趣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偏离课堂。想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聚精会神,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必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
        我们无需回避初中生比较“好玩”的个性,将课堂情境的趣味性尽量发挥到最大化。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谱写一曲动人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互动的首个音符。精炼、贴切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快速走进课堂,激发其求知欲。如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么》一课中,可以采用历史故事:徐福东渡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仙药,进而提问“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么,生命可以永恒么”开始课题。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导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致。

另外,情境的设置不仅不仅“好玩”,而且还要“耐玩”,从多方面迎合学生的趣味。我尝试采用生活化教学,以小见大,让学生在情境中明哲思,寓教于乐,寓乐于思。这在选题和素材方面就要下一番功夫。如在《诚实守信》片段教学中,我选用了大头儿子的视频素材,童趣盎然,点明主旨后,书写守墓士兵的信义至上,最后将诚信与中国梦有机结合,情感升华;在《单音与和声》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制情景剧《喝牛奶违反班规》爆笑全场,激发兴趣,引发对规则的思考,突出主题——坚持集体利益至上,最后分享卓嘎和央宗一生守护国土的大义。由此,个人—集体—国家的转折实现,并将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拔高思想层次。其次,用信息技术创新游戏的设置会让人眼前一亮。如,采取微信朋友圈、生命值、砸金蛋、新闻直播间等点子,利用希沃小游戏,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
        三、活用反馈性思维,让学生勤于改进
        在游戏中,每一次进攻或者每一个步骤,相应地,都会有分值的变化或者能量的增减,这就是实时反馈。在游戏过程中,玩家随时都能知道自己状态的好坏以及所处的地位,从而形成激励机制:我应该维持良好状态或者应该迎头赶超。如若没有这种反馈,那么一旦失败,也只能成为定局。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合理借鉴这种及时反馈机制。比如,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进度条,在课堂上每一次表扬或回答提问增加血值,每一次批评或违反纪律消耗血值,并每月给学生一次排位定级。血值耗尽的学生将会“死亡”,淘汰出局。淘汰出局的学生一次作业A+将会获得一次“复活”机会,复活后同样参加排位;否则淘汰的学生将会被请入办公室接受情感教化。在这样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中,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一个原则:并不是为了排位而排位,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另外,让学生感受失败或“死亡”的滋味,再赋予他们“复活”的机会,应该会让他们更加关注学习。比如,希沃白板中游戏设有赛跑、分值奖励等设置,及时反馈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好胜的欲望。
        四、妙用团队性思维,让学生善于合作
        游戏世界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开黑作战。很多网络游戏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并肩作战,最终获得集体的胜利。在游戏中,段位比较低,技术处于劣势的玩家需在团队竞赛中也能得到前辈的照拂,获得更高的成绩,并能较快地成长。反观我们的教学,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如今,学校班级管理中都开始团队竞赛的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各科教学中,团队发挥的作用有限,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首先,在团队组建上,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新整合,力争做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并不一定拘泥于班主任的团队建设。其中,团长是关键人物,教师要注重培养协调能力佳的储备干部。另外,任务布置后,团队各成员迅速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高效率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如:团队成员六人,一个声控员,一个计时员,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另外两个负责出谋划策。前几次探究可由“段位”有待提升的学生担任计时和声控的工作,渐渐,开始轮流作为发言人或者献计者,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团队合作中找到存在感。值得一提的是,七下教材《单音与和声》、《我与集体共成长》等课程重点阐述集体中成长,团体协作能力不可或缺。适当设置一些团体互助类游戏:如摸着石头过河、十人九足等,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提高对团队的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寓教于乐。
        游戏思维对教学工作的突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挖掘游戏思维中蕴含的激发兴趣的机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与学生更好地学。当然,本文想法还不够成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重重阻碍。但提供这样一种愿景,希望更多一线教师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真正运用游戏背后的科学思维模式,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袁章奎.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周丽君.浅谈如何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读写算,2011(49).
[3]岳春芳.运用心理游戏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