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胜于严寒——“南风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赵红霞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南风效应”应用到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被关爱,从而树立起学好科学知识的信心,自觉的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赵红霞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中心小学      06520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南风效应”应用到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被关爱,从而树立起学好科学知识的信心,自觉的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南风效应  科学教学 朋友  赏识
        法国古典文学的作家让·德·拉封丹写过这么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也称为“南风效应”,又名“温暖效应”。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故事中的南风之所以达到了目的,是因为它了解人的内心需求,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而满足自我需要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的含义。由此可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像“北风”那样来“硬”的,而是要像“南风”一样涓涓细流,来“暖”的。只有这样教育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如何将“南风效应”应用的科学教学中呢?
        一、做孩子的朋友。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科学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先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爱戴和信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1、将爱的阳光洒满全体学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最好的调节剂,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我们有些教师总喜欢把爱的目光投向优等生,而对后进生则漠不关心、置之不理。作为教师,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学生,将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优秀,而多些关注;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差,而产生厌恶心理。在科学教学中更是明显,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好动,学生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让他们去动手实验,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合理的分配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和被尊重着,才能和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2、主动沟通,增进了解。要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你”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实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实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其次,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下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理解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看待问题,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事情,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或困难给予帮助,并加以赞赏、肯定。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成朋友。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参与度低的时候,教师要了解为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强制学生去参与教学,只有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民主课堂,人人平等。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就是民主。民主的课堂就是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让学生敢学、敢说、敢做,让学生畅所欲言。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让学生不是在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再敢说敢言中思维得到“放飞”。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学习到知识,敢于说出内心想法。
        二、让赏识放飞梦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希望被赏识、被赞扬、被肯定。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学习科学的信心、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来赏识学生。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经验的活动,也是教师赏识学生的最佳时机。对于学生更是渴望得到关注和赞扬。当学生在科学课上积极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赞扬;当学生由于实验操作错误时,用鼓励的语言使他们有信心能做好;当学生上课做与科学无关的内容时,用善意的语言来夸奖学生其他方面的有点,使学生自主意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教师的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和一句鼓励夸奖的语言都能使他们爱上科学,树立起学习好科学课的信心。
        2、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在课下、课上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合理应用。比如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善于做记录,有的学生观察细致。通过学生的这些优点,科学老师就能合理的分配小组,是他们在科学探究中,都有事情可干,学生不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现象。学生这时也感到自己原来在这方面这么棒,不会因为自己“笨”而放弃学习参加科学探究,放弃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放弃学习科学。所以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学生,给予学生希望,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3、相信学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先避开错误的实质,把学生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带他们走向温暖的“阳光”,打开他们的心锁。”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坚信学生是聪明的,能做好很多事情。因此当学生在自主探究方面取得成就时,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进行夸奖;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也要态度宽容,语气和蔼,批评是语气缓和,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充满信心,他们就会更加的热爱科学探究。
        总之言之,教师不能做“寒风刺骨”的北风,通过挖苦讽刺,谩骂侮辱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做“温暖柔和”的南风,做学生的朋友,赏识他们,使更多的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使科学教学充满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