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邢瑞 2李志萍
1陕西省宝鸡中学721013
2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城关中学 721100
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成为必然,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都在发生明显变化。历史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探索历史教学中如何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显得难能可贵。
一、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
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高中历史课程的选择上,应坚持历史知识的基础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体现时代精神。但多年来,在以分取人的传统高考模式下,历史教学忽视时代性,使历史教学与现实脱节,缺失应有的社会功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缺失真正的教化功能。三是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为了改变“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综合人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变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低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的综合能力。首先,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历史题目逐渐由传统的提问式题目转变为以图片、材料为主的新型线索题,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历史知识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其次,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已经逐渐向口语化发展,题目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氛围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再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
2.活动育人。在课堂中,让学生参加讨论、辩论、演讲、写小论文等活动,课后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和一些古迹等,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挖掘历史知识中的美,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激发其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意识,陶冶品德。用先进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合作学习。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全面的发展。
5.技术运用。借助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与便利性展开更加全面的知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深化教学任务,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渗透的方式方法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就是要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特定时空下进行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 一是基于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能让学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历史核心素养。如对秦始皇、唐太宗、慈禧太后等人物评价就是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二是基于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其二次整合历史知识,使相同特点的历史知识成为系统化模块,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编排近代史教学内容时,可适当将以封建主义为主的中国和以帝国主义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结合,促使学生把握中国在近代时期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和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的必然性。三是基于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资料。历史就是一门史记科学,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均可称为史料运用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有利于促使其养成言必有据的良好品格。四是基于唯物史观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在历史课堂活动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让学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相;结合历史记录和解释,厘清不同的价值观,让学生分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例如,高中历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能够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二)时空观念
教授学生历史学科中时间表达与空间表达的正确方法。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一些用于描述表达时空的方式,比如公元纪年、朝代等表述时间的方式;教授学生要注意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阐释清楚历史背景或是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同时侧重时间和空间的讲述与融合。 比如教师在讲述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古丝绸之路时, 可以借用历史地图;教授学生明确历史分期,把握时代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年表,将分散的历史知识依据时间系统化,注重历史教学的时序性。例如,教师可以整合三本必修课本,带领学生划分历史阶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横向与纵向的历史联系,梳理历史演进的逻辑;重视时空迁移,构建历史关联。教师通过将历史时空分散的历史事件以及现象加以整合分析,总结出历史演进的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相通性和规律性进而理解事物发展的整体性规律。
(三)史料实证
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提高史料研究能力是学好历史的重要能力。学习收集资料和辨析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收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供学生参考、借鉴,要让学生懂得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情景,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史学品格。
(四)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在解释历史时,由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会得出各种各样,甚至截然相左的结论。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有时空观念,要有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将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更好地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内因与外因、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够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能够科学地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能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能够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学中,要利用学科特点,要对知识的价值意义挖掘,特别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成就、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了解并认同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中国史时,可以围绕人物和事件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讲授世界史时,可以和中国史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