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李代娟
[导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至关重要。
        李代娟
        四川省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发挥学科教学优势,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对于人和土地资源关系的正确认识,能够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学习地理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成为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地理是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接触位置分布以及相关气候变化等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最佳阶段。地理本身就是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合一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十分的广泛,在进行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课本与人地协调观的契合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区域性属于较为基础及显著的特点。区域的认知主要是指人们基于认知及实践的需求基础,根据相应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功能各异、类型各异及尺度各异的区域进行认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挖掘与人地协调观相契合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对区域差异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地理环境特点及差异,使其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自然地理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通过对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的认识,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南方与北方之间温度、气候、地理、土质、降雨等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分析南方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植什么粮食蔬果,而北方的地理环境又适合种植什么粮食蔬果,促进学生增加对区域差异的认识,提升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二、借助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
        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图中的区域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当前世界上的地理分布总体情况进行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进行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当地的空间结构是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地方。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在对一个国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地理特征、气候分布以及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是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图表的能力,能够通过图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在读图过程中,学生不断形成其自身的经验,使得其地理相关的科学意识得到增强,对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


        例如,《美国》主要对美国当代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因此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加适合分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光合作用、水分条件等,通过对照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地图上进行读图,并且总结出美国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进行读图的过程中,经纬网能够表明当地的位置在地球的哪个部分,因此凭借其位置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对其光照条件进行确定,而地形图能够较好的反应当地的河谷水流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就能够确定其水分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读图以及总结,可以得出美国较适合农业发展的结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读图练习时,应该将实际地图作为其练习的核心,并且让学生牢固掌握读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升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
三、绘制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来对其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定才能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可知,在当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将知识点进行分离,造成碎片化,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就可以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对学生地理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西北地区》这一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其学习更加深刻,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以整个西北地区为核心的知识导图,将与其相关的因素全部放置在图形中,不仅让学生对其地形分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当地农业以及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对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利用箭头指示出来,让学生在进行读图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四、设计生动情境,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由于单纯的学习地理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而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弥补学生无法外出实践的遗憾,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情况设置一定的情境,并且在这个情境中,只能通过地理知识来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不断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就能够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真假情报官的游戏,让学生对其实际的海拔高度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而另一个学生则在旁边对其所提供的知识的真假性进行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起到极大的帮助,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其学习效率提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方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国家的发展有所助力,这也是地理教学根本作用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李艳.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9):84.
[2]张淑艳.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7,(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