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李仕兵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历史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李仕兵
        湖南省湘阴县黄甲中学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历史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初中历史教育应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从历史素养培养的方法方面对初中生历史素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历史素养;策略
        初中是初中生首次深入接触历史,接受历史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正确历史馆形成的关键阶段。基于以上原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除教授法之外的其他方法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历史教育界不断反思历史教育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历史教学内容、方法等等。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历史教学更应该看到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兴趣是推进学生学习历史、培养历史素养的必不可少的。为适应应试教育的需求,多数历史教师都有“教学服务于考试”的心态,以致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题的讲授法,只是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达到理想的考试效果。在此种教学心态的指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学生学习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培养都流于一纸空文,对学生历史历史素养培养的忽略亦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学生精度历史书记的时间几乎是没有的,这就导致学生的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教师的口头传授,长此以往历史素养得不到提高。历史相较与各科来处于副科的地位,难免会有所轻视。以上种种缘由导致多数学生的学习认为历史多无趣乏味,只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可以考的高分应付考试足矣,更谈不上注重对于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了。
二、历史素养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何为历史素养”,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历史素养的认识却大致相同。“历史素养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把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1],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已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历史结合现在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对未来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培养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策略
(一)多元化情景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与探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努力做到让全身心的学生融入到历史课堂中。[2]例如,在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内容进行讲述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当时两派大臣的身份,在表演前,学生需要准备材料进行辩论。一方赞同设立郡县制,另一方主张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双方阵营要站在当时官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辩论过程中既对分封制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又对郡县制的内容、实施利弊进行了学习。在辩论情境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学生自主操作,够独立查找、归纳、使用相关资料,学化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3]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指导,帮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找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处理好问题。
(二)影视作品教学
        历史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记载,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是遥远的、抽象的、陌生的。

因此,以影视作品辅助教师讲解历史可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亲切感,拉近历史与学生建的距离。对历史素养的培养应该从缩小学生对历史的陌生与距离开始。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可以播放一些小视频,这样一下子学生的涣散思想集中起来,让学生从视频作品中走进历史,从视频中了解课上即将要讲述的历史内容,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映像,深层次的体会历史情感。
(三)情感价值的渗透与史观的培养
        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中,及通过影视资料、文献资料、数据表格等形式对历史事实的讲述,在无形中将爱国主义、仁义道德、真善丑恶等价值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学生通过日常课上教师传达的价值判断标准与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会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中学生处于思维很开阔时期,辨别能力差,思想不够成熟。“单纯的好恶判断是历史教育中的大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否则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4]
(四)开展课外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需要积极拓展校外教学资源,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古代遗迹等场所进行实践与学习。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照课本所学知识,重温历史知识,并且需要对历史的发生背景、时间、经过等进行了解,挖掘蕴藏在文物、遗迹中的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同时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本次参观实践进行感受,然后回去写一篇心得。博物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阵地。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历史素养培养的场所之一,可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体会革命先烈的不易,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挥课外实践场所的价值。
四、培养历史素养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让中学生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的各项制度的概况,对我国历史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相较与历史知识来说,初中历史的普及作用与宣传爱国情怀的目的性更强。学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唐宋的灿烂文化,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产同文化的璀璨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美丽所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创建、辉煌以及被侵略,最后在不断的革命中崛起,走向富强之路进程的感受,学生的期货主义情怀自然形成。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历史是一项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去分析古来人类的发展经验来促进我们人类现代化社会的发展。”[4]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更承担这传播社会人文情怀的功能。这就使得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更要传授作为当代新青年应如何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当中不单单需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在学生们对历史的情感以及动机等一系列相关方面进行培养。”[5]

参考文献
[1]徐锋.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学周刊,2016,05:179.
[2]盛建萍.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才智,2016,19:59.
[3]周云华. 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 000(007):52-56.
[4]黄克勤, 龙益军.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培养[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8, No.728(07):70-72.
[5]曹大梅,张秋生.谈历史时空观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D].中学历史教学,2016(6):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