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守儿童的个案调查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黄善群
[导读]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离乡进城,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
        黄善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高级中学 545400

        【摘要】随着农民工的大量离乡进城,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以个案为切入口,探讨了留守儿童同一感的形成、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采取“冷处理”、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良好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社区联动等。
【关键词】高中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调查
        留守家庭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本文以个案黄小兰(化名)为切入口,试图探讨这方面的规律,以期使社会、学校、家庭特别是使直接抚养孩子的父母都了解孩子的心理,以积极健康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purposiver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黄小兰是在本人接触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表现中最为突出的。本人曾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黄小兰进行了调查,其总分及焦虑、强迫、敌意得分明显高于常模。
        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非正式访谈和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一个小时,时间和地点都是随机的,不录音,仅凭记忆记录。还有一些则是在班主任的日常实习工作中对黄小兰的观察,以及与其同学和科任老师聊天所获取的相关信息和材料。
二、个案研究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概述
        黄小兰,女,15岁,高一的学生。父母从其小学三年级时候起就在广东打工,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与其相处十几天。黄小兰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1.父母之于黄小兰
        黄小兰对父母的感情比较矛盾,她渴望与父母亲近,可是又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没有亲密感。她说自己从小就羡慕那些能经常跟父母一起去玩的同学。
        爸爸妈妈很疼我的,小的时候他每次回家都会和我玩,那时候很开心。但是他们出去打工之后就很少。现在他们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很凶,而且爱唠叨,让人觉得很烦,我经常跟他们顶嘴。所以现在我们碰在一起就会吵架,根本不能好好地说话。
         2.爷爷奶奶之于黄小兰
        黄小兰觉得爷爷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如果没有他们,自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自己能做的就是孝顺爷爷奶奶,会一辈子对爷爷奶奶好的。
         3.学校之于黄小兰
        (1)老师对黄小兰的帮助
        对黄小兰来说帮助很大的老师,是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对我很好。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跟爸妈的关系很不好,觉得读书没什么意义,就整天跑出去玩,也不看书。后来还跟班主任说不想读下去了,想要休学。老师找了我好几次,安慰我,鼓励我,说现在就应该对自己好,要把自己的未来抓在自己的手里。当时真是很感激我的班主任,如果不是为了报答她对我的关心,我可能就这样放弃自己了。她真的对我很好,很感谢她。
        黄小兰的班主任曾说过,刚开始的时候黄小兰对他比较戒备,问她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不想说。后来曾老师从黄小兰小学班主任处了解了黄小兰的情况,于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黄小兰,同时取得黄小兰的信任。而黄小兰对曾老师打开心扉后,有了倾诉的对象,觉得还是有人关心着自己,也没这么孤单了。
        (2)与同学的相处
        在与同学相处中,黄小兰较为主动,表现得开朗活泼,但比较敏感多疑,常因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发脾气,或者看到同学聚在一起谈论,“就觉得他们是在说自己”。 虽然很多同学表示都同情她的遭遇,但相处过程中黄小兰的“反复和神经质”,让很多同学不想与她交往,甚至一些同学对她产生了反感。


三、教育对策
        (一)采取“冷处理”
        在处理黄小兰出现的相关状况时采用 “冷处理”,是一个有效的作法。在处理黄小兰的问题时,其班主任老师就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以一种冷静的态度面对,先把它放在一边,不给予过多的关注,不会立即采取惩罚措施进行处理,并且也不适宜采取惩罚措施,而是在当事人冷静下来后,再找他谈话,了解事情的起因,给予其是非观的指导。“冷处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丢学生的面子,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一个多学期后,黄小兰非常的信任班主任,经常与班主任分享自己内心的秘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非常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多方面的有效引导。
        (二)班主任的积极引导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往往要经历一段特殊的“心理闭锁期”,不愿意向包括家长与教师在内的成人敞开心扉。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应给予他们满腔热情的关爱,灵活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教育集体的温暖。
        (三)多接触、多关心,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得不到改善,家庭教育就无法进行,改善亲子关系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突破口,是关系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此,我们提出建议后,黄小兰的父母决定让黄小兰在寒暑假时到广东与他们住一段时间,尽量增加他们的相处时间。这一决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一个暑假过后,根据班主任的回馈的信息,黄小兰在新的学期呈现出较好的状态,性格开朗了很多,能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如报名参加校运会、朗诵比赛,并主动要求承担板报的书写任务。上课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的互动中。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黄小兰说:“爸爸、妈妈真的很辛苦,我和他们住了一个多月,看到他们每次下班回来都很累,还要煮饭给我吃,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带我去玩。妈妈说她没能照顾好我,心里一直觉得亏欠我。这段时间我和爸爸妈妈说了很多自己的心里话,觉得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我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了,我一定会管好自己的。”多接触、多谈心,多关心,这其实是孩子内心最渴望的。
        (四)家庭与学校、社区联动
        学校或社会机构介入留守家庭,能减少留守家庭子女发生“异变”的可能性。家庭与学校、社区联动,要做好以下几点:
         1.学校与家长应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学校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及时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适应问题,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争取家长配合,同时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注重此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有效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2.社区应加大对此类家庭的关注度
        社区加大对留守的关注度,注意保证留守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不受岐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
四、结语
        本文对黄小兰的调查只是一个个案,其研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当然地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但是本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尽管本人对黄小兰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还不深入,分析也存在不少漏洞,但黄小兰的不安、压抑的现状,是可以看到的一个严峻的事实。这种情况在目前研究和本人在调查过程中所接触的留守儿童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因此,如何想办法了解他们内心和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如何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对他们的关注,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 邓纯考.  浙江社会科学. 2012(05)
        [2]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及其对策研究——以家庭功能的弱化为基本视角[J]. 岳天明,原明明.  西北人口. 200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