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将
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032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都有所调整,小学科学课程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核心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人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和实践方法。拥有科学素养的学生会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接下来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影响因素,最后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措施做具体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
引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科学教师往往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因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因此,如果想要使得小学科学课程有效地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制约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理解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科学学科设计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求知若?渴的自主学习态度,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提?升观察能力着手,让他们的科学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观察力,将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在科学知识实践?中游刃有余。
2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影响因素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全面,忽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有效科学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根据所希望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工作,这是由于教学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的基础性课程。所以,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也需要以科学素养课程目标为依据。我国的科学课程经历了诸多阶段,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合理。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科学教育“博闻广记”的误区,使得记忆代替理解,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代替自主探究。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观察、探究的机会,而是教师进行直接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学校因素。教师是科学课程的主体,对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有效课堂实施效果的高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只有详细的了解课堂方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可以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促使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另外,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建设有效课堂。但由于科学教师数量较少,兼任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其他课程,导致并未有时间参加培训活动,从而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
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措施
3.1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知识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要素,有针对性选择材料。此外,教师还要结合适当开放以及实用的原则底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接地气,让在城市的学生了解生活,贴合实际进行学习。其次,所选的材料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认知习惯,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索。比如教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准备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比如苹果、砖头、石头等,带领学生探索重量、体积与沉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质物体的差异。再次,教师对课堂的选择应不拘泥于课堂,可以在户外进行,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新鲜感与好奇心。
3.2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刻内涵,了解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通过结合学生优势、基础和性格等划分不同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实验,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磁铁能吸住什么物体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引导,通过展示材料,交流猜测结果,分组实验验证结果,汇报交流的过程,让小组成员参与到互动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每一名学生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与同学一同协作完成实验。小组成员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去粗取精,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实验的各个环节。此外,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不足,因此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实现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改变这一不良现状,从而提高实验引导的效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有必要综合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的结果分析,找出不良的影响因素加以调整,发现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加以表彰。教师通过科学引导,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针对性地提出实验建议,实现个性化引导,提高学生个体的素养,继而全面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3在科学课前引入微课,帮助学生进行预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预习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开展预习工作,那么从一开始,课堂的效率就打了折扣。由此可见,预习是讲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在讲课之前,科学教师利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工作,可以让学生大概了解本节课主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抓住本节课的重点。这对学生学习科学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教师利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期待上科学课的心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乌鸦如何能喝到水瓶里的水(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提前制作的短视频。视频主要内容可以讲述一下乌鸦把石子放进杯子里,从而喝到了水,以便突出重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课堂,不只在课上讲述给学生听,也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乌鸦喝水的视频,让学生自己从这段视频中去寻找重点,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以缓解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教师所讲的内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教师需要培养好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目前,新课程改革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加完善,如何让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积极遵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措施,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联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5):55.
[2]韩智伟.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