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琳
凤城市宝山镇中心小学 118100
摘要:红鼓艺术教学不仅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丰富,更是对中国艺术的重要传承。学生作为学习者和传承者,获得的也不仅仅是器乐演奏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自身艺术修养的全提升。本文就巩固艺术技术学的价值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就以民族红鼓艺术教学促小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总结。红鼓艺术教学课视为对学校艺术教学的补充,也可作为校本音乐课程进行深入的开发。在实践中,可通过器乐知识的讲解、乐器演奏的体验等方式,科学地推动这一进程。
关键词:红鼓教学;艺术素养;提升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有着这样经典的论述,他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等艺术教学形式对培养人、塑造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鼓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千年的传承当中与人民的生活交融在了一起,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田,成为最震撼人心、最受人推崇的艺术表演样式[1]。红鼓是中国鼓的一支,也是最富有中国鼓韵味的一支,将红鼓引入艺术教学当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鼓乐艺术的熏陶有着众多的好处。同时,这一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艺术修养也都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凤城市的宝山镇小学创造性地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引入到艺术教学当中,以红鼓促成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一面鼓改变的不仅有传承,更有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和涵养。
1民族红鼓艺术教学的内涵及价值
民族红鼓艺术教学是指以素质教学为导向,以人本教育为理念,以民族红鼓教学为路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红鼓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这一教学形式与中小学艺术教学的形式有着天然的契合,都是通过艺术教育的路径来完成对于“人”的塑造。从理论层面而言,红鼓艺术教学课视为对学校艺术教学的补充,也可作为校本音乐课程进行深入的开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美育是完善其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爱美虽是小学生的天性,但不是所有的美他们都可以甄别,都可以鉴赏。只有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美育教育下, 学生对于没才能够由感性的认识过度到理性的认知。也只有他们将美作为人生的价值指南是,才可以具有审美的素质和审美的能力。红鼓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古老艺术样式的认知、体验、欣赏以及创作上的参与,将对美的追求规范,将对美的崇拜形成自觉。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将获得同步的提升,他们将能够通过对红鼓的认知、体验及创造的能力向其他艺术领域进行迁延,从而实现以民族红鼓艺术教学促小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目标。这将有助于实现中国艺术的传承和校园教学发展的共融性发展[2]。
2以民族红鼓艺术教学促小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2.1民族红鼓的器乐知识讲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民族的鼓乐遥远而陌生,特别是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传统艺术样式的土壤在进一步的压缩,小学生对于中国鼓更是难得一见。红鼓主要流传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红鼓为粗腰筒型,通体红色,鼓面由牛皮制成。鼓身常会被绘制上不同的图案,以龙纹居多。
演奏时,将红鼓放置在鼓架上,用双槌敲击发出声响。这一古老的艺术样式,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够被他们所认知,所喜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通过对中国鼓历史的溯源,让学生全面的了解红鼓的历史渊源。同时在鼓的材质、发生原理、敲击动作、击打力度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晓简单的器乐原理通过不同的编排组合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加深对红鼓的了解和热爱[3]。
2.2民族红鼓的乐器演奏体验
在红鼓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红鼓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在最早将红鼓进入校园的凤城市宝山镇小学,学生们都以能够敲击红鼓为乐,尤以参加学校的红鼓社团为荣。因此,可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对于红鼓的亲身体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别样的艺术修养之路。如在红鼓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就是通过用力的击打使红鼓发出声响来即可,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其会慢慢地懂得红鼓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敲击力度下会产生叠加出不同的效果,同时辅以舞蹈化的动作,将使得这一艺术的魅力得到全部的示范。红鼓教学的过程如同一杯美酒的品鉴过程,初始时只觉得辛辣,而随着不断的了解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它的醇美来[4]。
2.3民族红鼓的鼓乐艺术欣赏
红鼓经过现代艺术的编排呈现出来极大的艺术魅力。宝山镇小学将红鼓引入到校园之后,迅速引发的多方面的关注。校园红鼓社团应邀参加了省市县的多项演出,赢得了常常喝彩。铿锵的古韵开始划拨丹东大地,向更广阔的土地传播开来。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因红鼓艺术展现力上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得到了艺术修养上的更大提升。学会欣赏本身与学会审美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学生能够相对专业的眼光去解读红鼓表演中多蕴含的声乐、舞蹈艺术因子,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美的享受。这将成为了红鼓艺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开发点。因此,红鼓教学当中,在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上的专业指导,将使得学生受益终身。
3结束语
红鼓作为最具中国文化因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深深地这根与人们的心田。人们对于红鼓的喜爱为这种艺术形式走进校园赢得了先机,而其本身所拥有的强大艺术魅力和文化元素有使得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是这一发展更为必要。凤城市宝塔山小学通过其前期的艺术实现力证了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学校教育双赢的典范。在未来的探索当中,应积极地推广这一发展模式,并通过对民族红鼓的器乐知识讲解、民族红鼓的乐器演奏体验等方式,展开深入而持久地实践。
参考文献:
[1]雷艳.提升农村小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J].百科知识,2019,(12):55.
[2]张艳艳.浅析艺术素质测评背景下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路径[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5):248.
[3]芦晓娜.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剖析[J].学周刊,2020,27(27):157-158.
[4]郭芳萍.论音乐社团活动对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J].参花,2020,(2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