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7)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课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改革往往会受到诸多影响,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以及教育者、教育者的个人素质等。那么,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自主全面的发展;更有利于未来课程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影响因素;分析
一、课程改革
在我国“课程”一直被广泛使用,“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的《五经正义》中,它的主要意思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改革”这一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把一些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积攒了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涉及的范围十分宽广。在教育过程中,人们不可能将其全部传授给学生,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教育应该在人类浩瀚的文明中选择正确、系统、恰当的知识和技能,向学生传授。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系统地被学生所运用。每一次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实施,都是由教育发展的外部、内部等诸多因素影响决定的。因此,对于影响课程改革诸多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课程改革社会环境因素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教育又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因此社会环境因素必定会对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的教育政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对人才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在不同时期,根据当下社会经济水平、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制定出最符合当下需要的教育政策。
1977年—1980年,我国对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正式决定恢复高考。
1981年—1984年,我国进行了建国历史上第六次课程改革。在此次课程改革,通过对课程的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如课程内容、计划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并开始逐步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个人的特长发展。
1986年—1998年,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各个领域都迸发出巨大活力。因此,人才的规格也随之改变。在1985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该文件中指出“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我们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要求各地有计划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9年至今,为了面对知识经济,教育的全球化的来临,进一步顺应教育改革的世界潮流,在新旧世纪之交时,我国应势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更加清楚地规定了“严格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努力加快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教育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必将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而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课程的改革也一定会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也在不断提高,从而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同样也深刻影响、制约着各地课程的变革。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做保障的,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课程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也一定会引起社会教育结构的变革,所以我们应该依据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课程结构也进行及时地调整,以此来确立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资、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确立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人力资本就成了当下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社会已然来临,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的发展水平、速度与规模都和当下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反言之,课程的不断变革,教育的持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影响课程改革的学校环境因素
课程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学校也一直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场所。在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时,不得不将学校纳入思考之列。学校中的校长、教师、学生以及校园环境等都可能对课程改革产生或多或少影响。
(一)学校领导集体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课程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现状,实行学校、国家、地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一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大了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力。而在一个学校,学校的领导集体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学校领导集体并不是将领导者成员进行简单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将领导者排列组合。而是各领导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一定关系的总和。
(二)教师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和教学精神的变革是最难实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永远聚焦在教师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而衡量一次课程改革的成败,最主要就是根据发生在课堂上,教室中的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在教与学的变革之中最主要的人物—教师,也一定会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适应程度等都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在对教材地适应、领会以及加工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并在此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基本上,学历较高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材、教法。而入职后,教师就很少有机会去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社会应该为教师们提供更多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培训进修不仅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样的培训,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了解适应性,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信心,以至于教师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力求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在课程改革中力求转变以往教学和课程中的不合理因素,期望课程能够从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上得到最优化。教育是社会集合中的一部分,它存在于大环境下,必定会和其他的组成部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一定会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思考时就必须从其他影响因素出发。课程改革目标地达成,是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姓名:周鼎,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襄阳,出生年月:1997年2月 19日,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或者从事工作:初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