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心理需求转化成促其自主发展的动力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周旭丹
[导读] 这样他们就会支持老师,服从教学,从而较好地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周旭丹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美、求乐、求新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丰富多彩,要堵是堵不住的,也不应当堵,如任其自流,会泛滥成灾,如果善于诱导,它可以灌溉良田。我在语文教学中也随时注意捕捉一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一些自主,多一些鼓励,想方设法进行诱导,让他们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能使他们感到快乐,感到老师理解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支持老师,服从教学,从而较好地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需求;发展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子想把小牛赶进牛栏里,儿子在前拼命地拉,父亲在后面用力推,可小牛四脚落地,一动也不动。父亲气得拿出了鞭了,朝着牛屁股狠狠抽一下,没想到小牛一抬脚将父亲踢倒,仍不肯走一步。这时,母亲看到这一情景,走过来把自己的指头放进小牛口里,等小牛吸吮得正起劲时,轻拍一下,小牛就乖乖地走进牛栏了。
        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人也是这样的,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需要,蛮干、苦干都不能让他对你顺从,只有当你激发并满足他的需要时,他才会服从你。能够满足别人心理需求的人,必定能掌握别人的心。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也要随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给孩子一些自主性。
        一、把握时机,满足活动需要
        在教学《父亲的高度》一课最后时刻,我问学生“你的父亲爱你吗?”学生争着回答说是“爱!当然爱”。“你的父亲为你洗过脚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又问:“你爱你的父亲吗?”学生说:“爱,当然爱!”回答很是响亮。我又问:“那你为父亲洗过脚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沉默不语。半晌,有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今天回家我可以帮父亲洗脚吗?”我说:“当然可以。爱父母并不只停留在喊口号上,应该把它付诸于实际行动。明天我们就来上节语文活动课,题目就是‘说说我对父母的爱’。”孩子们转忧为喜,在我简要指导下,由班委组成的筹备领导小组很快拿出了活动方案。学生们自愿报名,有的小组用照片记录了父母把自己养大的艰辛过程,有的小组包含深情写下了《妈妈的手》,有的小组创作了诗朗诵《皱纹》,有的准备了舞蹈《烛光里的妈妈》,有的准备了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纷纷表决心,要用更多的爱回馈父母,并一致发起畅议,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全班同学还生动地记录了这堂活动课。
        学生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他们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出了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得到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借题发挥,转移学生需要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只蜻蜓突然飞进课堂,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蜻蜓吸引住了,大声地嬉笑着、指点着。

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说:“哎呀,这只蜻蜓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二课我们写一篇作文好吗?”有的说:“它的翅膀真漂亮……”有的说:“它的眼睛很特别……”有的问:“蜻蜓为什么比苍蝇飞得高?”还有的问:“蜻蜓吃什么呢?”还有同学这样说:“我们要保护动物,快让它飞出去吧!”……从观察蜻蜓的外形到谈到蜻蜓的习性,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我不时给以指导,最后联系到保护益虫的号召,对这个在课堂发生的非人为的“异变”,我能正确引导,借题发挥,点石成金,使学生的作文有声有色。面对此类突发事件,老师应沉着,随机应变,正确指导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把由盲目猎奇引向了对知识的探讨与追求上。
        三、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需要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些课文的内容很陌生,教学中会发现他们不感兴趣,很难活跃起来,我就设法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如教学《小马过河》,我问学生:“小马过河的故事你们想来演一演吗?”听了这句话,学生一下来了兴趣。接下来我做起了准备工作,写下了课本剧,准备了道具,让学生自行分组分角色,让他们自己熟读台词,揣摩动作,布置环境,课余排演。上课时,我让小组间展开竞赛,效果令人满意。学生感情充沛,表演适当,不拘束,也不随便,把小马的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马妈妈的亲切慈祥,小松鼠的热心肠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学生一些自主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亲身体验,比口头概括更有效果,因为这激发了学生的表现需要。学生有了第一次的表演,心中体会很多,都想表达出来。
        当第二课时,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续演《小马闯世界》,也要体现小动物之间的友爱,最好把这个中心深入下去。当习作交流时,我发现有个同学这样写道:“小马成功地把米送到了磨房,妈妈夸奖小马长大了,小马非常高兴,越来越喜欢到外面去帮妈妈做事情了。小马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许多新奇的事物,当他遇到了困难,就会问他的朋友们,朋友们纷纷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小马也非常愿意跟朋友们在一起,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忙……小马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有学问了,终于成为了一匹骏马,也赢得了许多森林里的朋友……”这篇作文是学生理解领会了中心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正确激发学生需要,会点燃学生创造火花,让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再如为了扩大学生背诵古诗的阅读量,在学完《古诗三首》后,我问学生:“我们开展一个与古代诗人的‘模拟见面会’好吗?”全班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来了兴致。“我打算在活动中请来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学生扮演),两位大诗人会在活动课上让大家展开诵诗竞赛。”计划刚说出口,学生的表现需要被激发了,个个摩拳擦掌,确实人人在课后下了一番工夫,收集了大量古诗,纷纷查找工具书,理解背诵。有的学生想了不少新招,如当场依诗作画,把诗意用小品表演出来……“见面会”上竞争激烈,气氛活跃,古代诗词在学生口中滔滔不绝。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需要会发挥出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会使你的教学增色不少。
        如果一个学生有机会接触或参加其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相应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愉快和舒畅,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培养他们学习自主能力。如果每个学生都向老师说“我要学,我要上你的语文课”,那对于老师来说,还有比这更感到高兴的吗?赶快想办法发现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你的教学将会多姿多彩,你的学生将会活泼聪明。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赤子(上中旬)》2016年22期
2.李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年2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