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婧
重庆市开州区中和中学,405413
摘要: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下,教育教学一改之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将目光放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也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学生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就是在这个时期,而心理健康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应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多种,家校共育模式就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本文就针对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探讨了应如何利用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应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据研究表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环境无非是学校与家庭,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采取了家校共育的模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
一、家校共育模式的概念
(一)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和教学中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很多学校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采用了家校共育的模式,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学校和家庭都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从而将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学校教育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家庭方面要转变之前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1]。
(二)让家校共育观念合理实施
利用家校共育的模式来促进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初中教育阶段所常见的教育方式,是符合初中生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现状的,由此可见,家校共育模式在当今教育中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想要让家校共育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必须要实施合理的家校共育观念,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性质进行相应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家校共育就是指家庭与学校进行共同教育,所以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教育中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及时的与教师沟通,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乐观主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注重乐观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态度。初中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当发现学生有消极的心态时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疏通。乐观的心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会促使学生直面挫折与困难,成为学生形成坚毅品质的内在推动力。乐观的心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2]。
二、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
在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家校进行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设备,但是学校并不能够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而在家庭教育中,虽然没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家庭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来说更加具有针对性,家庭教育只需要关注一个孩子的情况与变化,而学校必须要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利弊,所以在初中生的心理教育中,应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做到教育优势的最大化,由家校共同来促进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家校共育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校双方责任意识
想要运用家校共育的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家校双方的责任意识,要让家校双方都意识到其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要对家校共育的模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在宣传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一些家校共育的优势和好处,除了利用家长会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家校共育的宣传,比如,可以在班级群中、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一些家校共育的文章,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让家长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要将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
(二)促进家校共育模式多元化,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在运用家校共育模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时,应让家校共育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运用更加适应初中生发展的方式来提升家校共育的能力。就目前而言,在家校共育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校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在校的其他情况,另一种就是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两种模式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对家校共育模式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比如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心理知识的培训,首先让家长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便于家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家校共育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采用了家校共育的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家校共育模式并没有将其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究其根本还是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视度不足。为发挥家校共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建立家校共育的保障机制,学校要为此成立专门的促教小组,担负起维护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对该小组进行责任的追究,加强小组的责任心发挥小组内的监督作用。家长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家庭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家校共育模式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基金会,为家校共育模式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家校共育模式始终能够平稳运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4]。
结语: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愈发受到重视,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重要。为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运用了家校共育的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将其结合可以将两者的优势进行互补,发挥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作用。在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中通过提升学校与家长的责任意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表彰机制等方式来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端木萍萍,汪圣龙. 提升育人合力 创新共赢未来——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教育研究,2019(Z2):26-29.
[2]周茹,邹雨含. 家校共育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71-73.
[3]郭艳彪. 校园心理剧:实现家校共育的新途径——以广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34-36+39.
[4]沈志坚,尹弘敏. 共育、共建、共享、共生——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探索[J]. 江苏教育研究,2019(Z1):28-31.
作者简介:
邹文婧(1989-),女(汉族),重庆市开州区人,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