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荣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华侨中学514700
【摘要】 为更好实施生物新课程转变“被动式”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创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下文根据笔者亲身教学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以巧妙设计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有趣地学到生物知识,提高生物素养,真正体现新课改。
【关键词】 兴趣 活力 生物课堂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这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更应该充满学习的激情。目前,随着生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深深扎根于一线教师的心。《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是吸引学生自愿、自觉学习生物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和提高能力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在课改中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转变,开展探究式学习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造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仰视、被动接受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觉得学习是被动的,因而使生物课堂失去应有的活力。
而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提倡“情感引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小组共动,全面带动。”在生物课改中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强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何实现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看课堂能否真正地交给学生。那么教师首先应尽量地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和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学习气氛自然会非常协调而热烈,从而更好地创建生机活力的生物课堂。
例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中,当讲到“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这一知识点时,按照以往的惯例,教师通常会把这一知识直接地用语言描述给学生听,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使本来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丰富有趣的知识变成一句空洞无力的句子,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学习变得乏味可陈。其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关于“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传递的举例”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描述本组讨论后的相关举例,而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并根据各组的表达情况,顺势与学生一同归纳信息传递是如何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当中的,进而总结出信息传递的几个类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展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物课堂亦因此生机勃勃,充满生气。
二、巧妙的课堂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采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创设精彩的生物意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适当的体态语言、直观的教具、多媒体手段、联系生活实际的探究实践等等,激发学习的兴趣,催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1、力求精彩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艺术性的导课,可以创设生物情境,开启思维,将学生引入知识探究之中。生物教学运用故事、新闻、奇闻、谚语、诗词等导入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课堂的导入可以引用以下的一段小插曲: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俘后,美国医生就从他的体内提取了DNA分子,进行DNA分子“指纹鉴定”,从而确认了萨达姆的真实身份。而后教师可从事件中设问,提出相关的问题: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是怎样的化合物呢?为什么人体细胞中的DNA分子能够确认不同人的身份?此时,问题牵动着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开展活跃的课堂教学。
2、丰富语言创设课堂生机
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呆板无力的语言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更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相关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与学生交流,开展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巧妙运用生动形象、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及适当的体态语言,不但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亲和力,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活力,使学生对生物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吟诵优美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来说明植物的向光性特征及其原因,运用丰富的成语理解比较抽象的名词:“吐故纳新”理解新陈代谢,“天下乌鸦一般黑”理解遗传性等等。以及,讲“中耕松土”时做一做锄地的动作,讲“佝偻病”时夸张地做出O型腿(罗圈腿)和X型腿的姿势来形象地表示等等体态语言教学。充分地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学习就在身边,非常亲切,让学生在愉快中度过学习的过程。
三、探究实践激发学习热情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又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因此实验课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应该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来设计,从实验材料、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研究,达到教师提供的目标。
例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以往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师提供相应的生物组织及检测试剂,指示学生机械式地操作来完成实验步骤。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固定实验模式操作,没能很好地对实验的各项问题进行思维、探究和创新,对实验过程亦产生不出多大的热情。而若让本实验的形式转变为模拟探究实验,每学生小组负责从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中选择两种生物组织材料进行鉴定。学生先分组预测出各种生物组织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种类,然后再讨论选择本组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实测该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预测的物质,并自行设计记录表格予以记录实测结果。如此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敢于动手实验,乐于思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从实践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兴趣有了,无形中也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因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可以把一些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象、视频等等,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奥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习热情,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动物的个体发育”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青蛙的抱对、排卵、受精现象、发育过程等。动态的画面、和谐的音乐把学生平常无法见到的生物现象跃然呈现。这比用挂图更生动形象,更能让知识深入学生的脑海,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无形就提高了课堂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创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5~50
[2] 付海业.精导妙演、激趣催思——浅论生物课堂教学艺术.陕西:中学生物教学.2007(10):14~15
[3] 成铁辉.生物学课堂教学要素分析.陕西:中学生物教学.2007(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