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王志娟
[导读] 对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提高文化水平以及自身的身体素质,还应当提升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认识。
        王志娟
        青岛第四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对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提高文化水平以及自身的身体素质,还应当提升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着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推移,传统文化仍然具备着一定的优良品质,不断引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发展。我国的中学也应当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效地融入到核心价值观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将针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策略,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当代中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政治素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融合策略

引言
        在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学教育作为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延续,不仅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还培养了学生人格修养,提升了中学生的政治素养。

1.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1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源泉
        在我国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发展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都是以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作为建设目标,致力于扎实社会风气,针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促使祖国更加文明富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儒家、道家、佛教包含了各派的思想文化精华,也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
1.1.1儒家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在儒家的文化理念当中,“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要求学生在爱护自己的同时还应当学会如何去爱护别人。“义”作为儒家的基本概念,从字面意思上来看,通常都会被大家理解为公正,在情义方面上的表达通常更多都是义气的意思。在《论语》当中,“义”更多的则是指道理、合理等意思。因此,在儒家理念当中,“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儒家所推崇的“礼”则是指谦让有礼,我国在外交方面上,一直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理念能够结合我国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理念。在儒家文化当中,其“智”更多是指代明辨是非的意思,因此也更为接近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基础则为“信”,要求学生立足于根本,这样才能够促使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三方的和谐相处,也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学院校针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理念进行传承与创新,能够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观念,也能够不断规范学生的个人言行,促使学生积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1.1.2道家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
        在道家的核心思想当中,要求人们必须遵循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使得自然能够可持续发展。其中,“德”在道家文化中,主要被运用到政治以及伦理方面当中,道家所推崇的“德”,通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展现出道德高尚的常态,是不受到任何约束的。其次,“信”作为“道”的根本,道家文化中十分突出诚信的作用,只有“信”根深蒂固了,那么“道”才能够长久。在道家学说当中,“和”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道家的人文情怀,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友善,还要诚实守信。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道家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并不断挖掘道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对其进行升华,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佛家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联
        在我国佛教的理念当中,有很多理念是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性的。其一,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愿给众生安乐也愿拨给众生痛苦,如果想要成佛,就应当建立在无我的世界观上,佛教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成为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并教导当代中学生对于一些事物应当慈悲为怀,细心体贴;其二,佛教的素食观念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也强调了众生平等的态度。佛教的众生平等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是指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众生平等,在佛教的观念之中,还存在着轮回说,众生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也是平等的。佛教的平等载体现在善恶以及因果当中,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也体现了佛教所严格的戒律要求中学生不断反思,并对自我进行约束;其三,佛教主张启迪智慧,觉悟人生。佛教的“慧”则是不断引导人们积极向善,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懂得人生之中的真理,“悟”则是指参透人生大智慧,推崇一心向善、修身养性。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合再一起,能够加深当代中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2]。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1.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不断吸收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基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针对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进行摒弃,好的地方进行继承创新,这样才能够符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念,也能够促使当代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加符合当代的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强调思想文化的创新,但是针对思想文化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应当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价值观[3]。
1.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
        结合我国的国际环境发展情况,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顺应我国的时代发展,并且在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价值内涵,这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升华,也是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诠释,更能够凸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思想领域中的引领作用。



2.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策略
2.1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1.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中学院校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第一课堂以及第二课堂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可以很好地利用传统知识推动中学生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层面,从而发挥出传统文化涵养化育的功能。
        第一课堂就是我们所谓的课堂教育。首先,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科学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为学生准确的传达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传统文化,教师能够通过第一课堂,引导学生感悟到其中的实质精神,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其次,教师还要参与到学生群体的文化生活当中,体验到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捕捉到中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性格特征,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升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影响。最后,教师还应当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形式进行创新改善,并增设文学写作课程和古典诗词赏析等不断为学生灌输河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堂则是指课外教学,通常课外教学都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配合第一课堂开展的。因此,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中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班会、鼓励学生开设班级传统文化特色宣传栏,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4]。
2.1.2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价值在我国当前的中学生教育工作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阻碍了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管是国家的兴盛还是救亡图存,我们都应为之而奋斗。当代中学生还要明白自身的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突显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非是鸦片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才能够展现出人的爱国情怀,中学生为了中华的崛起,应当不断钻研自身的学习,为更好地建设国家而不断反省自身,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怀教育。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社会关怀不仅是反应当代人的社会情感以及社会需求等,还能够反映当代的社会现象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在当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引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还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对社会舆论有着正确的认知,从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
2.2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2.2.1创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在完善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相互性,探索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能够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以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中学生的精神思想的渗透有着一定的影响,让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具有压迫性,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同时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教师应当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价值观还应当利用文化载体,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让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形成中学生的文化建设责任感。学校还要发挥物质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现在有很多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等公益性的文化资源都是免费开放的,教师可以将其纳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当中,不断挖掘其教育空间。历史古迹以及自然景点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教育以及文明教育的功能,利用这些文化载体,能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的实效性。
2.2.2创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载体
        新媒体的推广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院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的为当代的中学生传播新的思想。我国的中学院校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并利用新媒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中学教师还应当针对当前的教学形式,不断地需求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策略。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促使自身掌握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监管和引导。学校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核心价值观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身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利用图文影像等,在微博以及校园官方平台进行发布,为广大的中学生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目标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其次,中学院校还应当借助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以及新媒体传播所具备的快捷、便利的优势, 不断引导和帮助当代的中学生,能够在观看相关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文章以及影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知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也能够为我国的中学院校营造良好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探索过程中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5]。
2.2.3创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载体
        教师利用开展活动的方式,能够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乐趣,还能够不断提个人修养。教师利用教学活动作为宣扬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中学生的践行核心价值观。在中学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例如演讲活动、作文比赛以及传统文化文艺活动,将这些活动和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驻扎到中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通过对二者之间联系的探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载体其最突出的地方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也能够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场感和直观性,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体现了中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意识,也能够发挥活动载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结语
        在当代的中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探索立足传统文化的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并围绕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当代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能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永明,赵丹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26-28.
[2]于意,连曼羽,高婕语,陈雨非,于跃,丁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青年与社会,2020(24):113-114.
[3]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123-128.
[4]宋雨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20(17):243-244.
[5]何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2):119-120.
姓名:王志娟, 1980年03,性别:女,汉,山东临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单位:青岛第四中学,邮编:266000,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依托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琅琊王氏南迁与沂蒙精神中家国情怀的历史建构和传播”(批准号:19CYMJ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