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民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淄角镇中学 山东 滨州 271716
摘要:我国是德育教学的大国,“以德服人”一直是鞭策国人行为的宗旨和目标,同时德育教学也是我国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厚德才能载物,对于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为道德的培养一直是我国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对社会成年人们,更多是对学校学生,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契机,如果放任学生行为偏激或是行为古怪,这对教育绝对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品行不端,那么便会带动大部分学生,最终造成“人传人”的现象。在我们的俗语中有“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这样的俗语,这句俗语的出现不是没有其道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例子,比如在我们学校中出现的校园暴力,特别是中高年级这种情况偏多,中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极不稳定,有些学校校长对此事视而不见,这也会加剧这种情况的加重。即便学校设立相关规定和对这种情况的管控,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现在的素质教育现状是十分困难的。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是德育教学的重点,那便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中有很多贯彻我国传统思想和道德理念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培养学生道德理念的学习重点。虽然语文课程中有德育教学的东西,但这完全是不够,还有其他东西是可以融入进去的。我们应该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进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性,将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中。
关键词:行为管控;语文教学;德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又如何达到更好效果就成了教育的问题。孔子《论语》中有很多思想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这样说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其意思是,小孩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在做到这些后如果还有剩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之道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些是孔子的教学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多汲取孔子思想中的优点再结合现代思想进行语文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挖掘词句,情理融合
在古代,学生或者晚辈皆被称为“弟子”,师生间的关系犹如父子,师傅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话演变出来的,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也付出了大量心血。故而做弟子的应该按孝顺的原则对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还有剩余精力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不管你相当文学家也好,还是当科学家也罢,或是做艺术家等等,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去学。在我们所举道德思想中,孔子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道德基础再去学习知识。显然,道德是德育有限的原则,同时也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上所讲是孔子的德育教学理念,那么我们现代的德育教学该如何进行,当然要从词句挖掘上进行情理融合,首先从文字开始,用不同风格耐人寻味的语言对学生感情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这些产生感同身受。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从文字中可以学到很多使用且耐用的道理,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经典和精髓。在教师教学中,应该选取合理材料作为教学辅助传授道德思想教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选取合理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等多方面感受作者对道德的理解,同时去理解作者所写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心思想上去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并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吸引,从而达到明显教育效果。
二、德育教学的科学方法
德育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道德思想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便是让学生成长为道德和修养双在线的人才,如果忽略德育教学的意义,那么德育教学便会失去其重要意义,对德育教学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渗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育教学不是上街买菜,不能随随便便进行,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培养。
1.从理论教育开始
学校德育重在建设,从怎样做人育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出理论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具体步骤方法,但理论教育方法并不是空洞的、单纯的、灌输的,应该是与讨论法、辩论法、案例法等形式的结合,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在愉快的理论教育中得到道德的升华。
2.从集体活动开始
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多年被德育的实践所证明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服务与社会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从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假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如参加长途拉练、参加劳动、在贫困地区度过假期等,使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种作画无论国内外都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日本。
4.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注意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利用教材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认知程度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程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如情景、激发情感、领悟道理,教师通过人、景、物、事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共鸣,在感情感染下,犹然乐在其中,让学生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5.创设语文德育教学环境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育人是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有利于学生高尚品德和文化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一知识,学校德育管理要坚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到教育和锻炼,从而养成尊老爱幼、关心互助、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良好品格,这些实践活动虽是让学生去体验情感,却也是给语文教学课堂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道”借用“文”的形式进行传授,在授教过程通过文章将道德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明白道德重要性。想要让学生明白其中道德品质,教师必须自己做起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精髓,发现教材文章中的重要思想,仔细品读其中意义,做好充分教案准备,做好课堂教育的完美准备。
参考文献:
[1]谢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159.
[2]姚新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形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