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初级中学 山东 济宁 272607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沟通交流桥梁,也是我国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传统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知识的结构以及传承,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真正的发挥。而新课程标准更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给予学生对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好奇心以及主动性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充分爱上语文学习的同时,可以有效掌握相关知识。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则是关键,本文以此入手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就如何形成“有效课堂”进行了阐述,目的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达成有效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引言:有效问题的设计是我们初中语文展开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会说这部分很重要,因为如果提问环节设计得好,不仅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充满兴趣,更会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兴趣引领下更加有效的掌握这堂课,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爱上语文,达到有效学习目标。而无效的课堂也许氛围很好,整堂课看似开心,孩子们也都在参与,但这堂课结束后有些孩子除了需要背诵的部分,也许根本没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本文中会列举出无效课堂及有效课堂区别并对此进行总结及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无效课堂”
1.问题数量多且杂
例如一节课一般在40分钟左右,提问有10次以上,平均下来4分钟左右就有一次提问。学生们根本都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整节课节奏特别快,给人一种为了赶课而上课的错觉。许多问题过于表面,无任何实效性,有时候学生甚至刚开始理解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紧接而来,打得学生措手不及。而这样在有效的时间里设置过多的问题让学生无时间思考,谈何有效课堂呢。
2.问题难度没有把握
(1)问题过于简单
例如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提问学生,文章作者姓名,文章名称甚至作者其他作品。第一问和第二问明显重复又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三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问了任何一个都会有相似的另一个问题等着你,提问了显得多余,不提问问题列出来又会尴尬,这种为问而问即消耗时间又毫无效率。有些指向模糊的教学方案也十分无效,在这些提问中学生绞尽脑汁想要教师满意,但是问题目标不明确,学生始终回答不到点上,教师也越听越着急,反而更加达不到教学目的。
(2)问题过于困难
例如问学生这一篇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怀,为什么要感动,学生们面面相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首先笔者觉得那位教师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学生们的阅历及年龄,其实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些古诗或文言文中,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苦难及当时作者们特有的所思所感及情怀。这也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充足的课前准备,学生们还没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等,教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高大上的问题自然会引来冷场。
3.问题过于死板
一般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写相关教案,而教案对教师特别重要,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教师。但是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教案走,其实有利也有弊。利是按照教案进行课程,更容易预料到学生们的基本反应并掌握课堂节奏,但是相对的弊端也很明显,如果在课堂中有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定的去表达,势必就会打断教师思维,让教师接不住学生抛去的问题,造成冷场,导致课堂沉闷。尤其是教学经验越不足的教师,这样的情况可能会越频繁。有些教师可能也会选择继续按照教案内容走下去,但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没有参与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堂课,就需要使学生提起兴趣,而如何做这就需要教师好好考虑了。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有体验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环节设计中,教师可以寻找教材中的突破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散发思维,增进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让他们可以充分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时的所思所感。当然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问答形式,也可以利用一些其它方式。例如音乐的渲染,舞台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他们的多重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有他们感同身受形成情感共鸣才能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加理解这篇课文,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2.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上课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一节课都是通过单一的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的,而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从主导者到引导者,从“尊师重道”到师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塑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从“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研究,探讨及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有效的课堂预备工作
一堂课是否有效,课堂的有效预设以及对教材的合理规划利用极其重要。一名完美的教师要做到的不止是运用教材,更是要擅长运用教材,充分发挥出教材的最大利用率。一是从侧重点入手,准确找到教材中的侧重点,进行引导问题的设计,并作出恰当的点播;二是从结构入手,以教材的结构为主,注重段落描述,观察过渡段,重点句以及首尾呼应,可使学生增强理解;三是教学目标明确,以教学目标为最终目标,按照文章构思进行课程,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4.塑造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有相关的学习氛。,例如学习外语最好的氛围是去到全程可以进行这种语言的地方,像是以此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基本以此语言为主的学校。那么相应的,要让学生快速有效的进入课堂,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创造出相应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舞台剧,故事讲述,相关节日纪念日活动等创造良好氛围。将课堂融入生活中,让处于懵懂学习阶段的初中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
5.合理利用激励制度
在学习中有时候难免会遇到难题,到了这时候都是需要鼓励的,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所以教师可以规划适当的激励制度,在学生有问题想不明白时给予适当引导,让他们走出迷茫。有疑问时主动进行小组讨论,做到共同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探索,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这样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最终达到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达到最有效的学习。
6.及时反馈和整理课堂
课堂如果只是简单的一节课结束就不再管是在浪费课堂时间,把有效课堂最终变为了无效课堂,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整理课堂内容,遇到的问题,以及收集学生反馈的相关问题。教师只有通过这些过程才能掌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以便下次不会再犯。及时的反馈,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之后才能做到合理的“因材施教”,使学生们最终达到有效课堂。
结束语:
初中语文的有效课堂设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不止是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钥匙”,更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有效课堂的实现是所有教育者的追求,但完全实现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而这其中学生是及其关键的一环,教育者们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要运用合理的方法,适当的激励,达到师生关系和谐,共同进步,最终达成完美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董娜.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叶小军.初中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教学策略的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6.
[3]刘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