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银
安徽省芜湖市陡沟镇忠台小学 238326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和文化素养,文章主要是将提问实例与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问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问主要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加强对理论知识地掌握,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应该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前提,不断关注教学环境,提出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还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提高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在提出问题时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出有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理论下,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转换课堂中的角色,对学生做到应有的尊重,通过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努力提升能力,在实践中有效提问。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应该及时更新思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课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高度;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好提问的方向,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喜欢生语文课程。教师要不断拓展提问的深度,并对语文知识进行精心编排。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既要突出重点,也需要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素养,能够清晰准确将问题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回答问题。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是相连的,教师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心情,教师要轻松幽默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自真心喜欢上语文课程。
二、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在小学时期的语文课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树立人文精神。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应该将语文知识和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将问题集中到重难点知识上,从学生的理解着手,为学生提出反应文章知识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的互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关心文章的精神内涵,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感受创作者传达的思想。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控制好课程的进度。语文课程具备人文特点,每个学生在面对文章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问题结论呈现出多元化。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也要准确把握文章,如果学生的答案存在偏差,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在讲授《两小儿辩日》的知识时,为了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可以运用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太阳的大小会变吗?变化的因素与什么有关联?”学生借助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水平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能锻炼发散性思维。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
小学时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相同的班级环境中,学生还受到性格、家庭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她们的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影响着教师的提问效果。教师在提问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并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针对中等生,教师要关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小步子的形式,在提问时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做好引导;针对学困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在面向全班学生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提问方式,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提问的进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让学生意识到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应该付出一定的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还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学生做到应有的尊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情境
良好的提问情境可以推动语文课堂的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被教师管束着,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来讲,教师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的见解并不是一致的,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表现出能动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学习的能动性,并提高问题的效果。
比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知识讲授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提问情境。
教师:作者一共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文章?
学生:上学的路上以及来学校的场景;上课时与下课后的场景;用自豪赞美点题。
教师:在上学的路上以及来学校的场景,是通过哪些句子展现的?
学生在一起进行探讨,一共找到了四句话:……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通、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致敬。
教师让学生在一起探讨:同学们,你们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到了民族之间的友情,穿戴不同,美丽的校园,展现出了同学们的心境。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情境,让学生在一起进行探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结语:课堂提问关系到一节课的效果,也是衡量教师教学的标准。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做到两点,首先是提问,其次是提点。教师借助课堂提问,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玫.小学语文高年段提问策略的教学与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10)119-120.
[2]李晓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