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梅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实验小学总部 526400
摘要:现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也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新教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皆产生了较大变化,这对小学生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而导学案的应用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应用不合理,不仅难以发挥其实际导学功能,还会浪费课堂时间。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探析了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导学案的几种应用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探析;实际教学;导学案;小学语文
引言:从字面意思分析可得,所谓导学案,即指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引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案,这里引导作用体现为指导学生有序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语文教学活动[1]。小学阶段的导学理念同样是更加强调学生主体性,并以此为基准来构建高校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继而达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故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学案的使用尤为重要,肩负着重要的导学启发作用,不仅有助于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还能够科学训练学生文学素养。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其一,导学案的编写需要立足于教材,以课时内容为基准,如此一来,不仅可切实发挥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导学功能,还能够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其学习效率,巩固课堂知识[2]。其二,导学案的内容需要与教材知识点有机融合,例如,立足于教材知识点,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可在导学案中穿插一些奇妙的故事,帮助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知识点。其三,导学案的内容需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合理设计。我们知道,导学案的应用对象即为学生,所以,唯有以学生需求为基准,穿插知识点启发内容,方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基础步骤与方法,有效培养其综合能力。其三,导学设计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其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故此,导学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既能够达成因材施教的导学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导学活动之中,皆可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导学案应用策略
(一)设置“预习卡”
导学案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前自主预习环节[3]。除却概括文章大意、标自然段、划出生字、读课文等基本预习内容之外,我们可尝试以“预习卡”的形式来将所需讲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此一来,即可起到简化传统预期流程的效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预习思路。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此节课的“预习卡”设计为例(完成时间:15分钟以内):(1)预习目标:会写“汉、晨、球”等13个生字;会认“汉、坝”等10个生字;正确正确读写“打扮、穿戴、坪坝”等词语。(2)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查找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3)鼓励学生预习生字和新词,并试读课文。(4)内容感知: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5)阅读质疑:完成上述预习步骤,将有疑惑的地方在教材中做好标记。这样的预习卡目标明确、一目了然、简明直接,不仅可引导学生有效完成预习步骤,还可帮助其学会质疑,提升其自学意识。
如此一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即能够获取到更具参考性的反馈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要点,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有利条件。
(二)合理应用“思维导图”
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十分实用,特别是在每节课的导学环节,合理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实效性。以《花的学校》此篇文章的导学案应用为例,首先,此篇导学案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各项要素。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此篇文章的理解,自己设计、构思思维导图,并将之绘制在练习本上,学生即能够在此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梳理知识、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要点步骤和方法,有效锻炼了其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达成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科学完成“课后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感悟和运用、语言的积累等方面训练,要帮助其夯实语文基础。故此,在完成导学案中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教学任务后,我们还需要设置“课后迁移”版块,这一版块主要可涵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小练习,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质,若想充分发挥这一版块的教学巩固效用,我们就需在其中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特质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小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课后联系过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取得成长。练习方式如下:以课文为参考依据,设计“写一写、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课内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思维。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打老虎》讲解为例,我们即可引导学生在课后“演一演”老虎,以此来加深学生印象,有效提升学习积极性。
(四)提升教学能力,确保导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导学案通常对教师的引导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有较高要求,若存在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的问题,即会导致导学的应用流于形式,变得程序化。故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需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以此来提升导学案的应用效果,确保导学质量。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为例,我们需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鼓励其大胆发言,启发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针对交流期间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想法,要予以鼓励,并及时进行引导。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模块的学习任务,经历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锻炼后,我们就需指导其对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学案的使用尤为重要,肩负着重要的导学启发作用,一般来讲,导学案的设计需遵循立足教材、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等各项原则,对其的应用可采取设置“预习卡”、合理应用“思维导图”、科学完成“课后迁移”等措施,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即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意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欢欢.巧借导学案构建轻负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60-161.
[2]蒋源.探析小学语文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0(01):52.
[3]黄秀华.优化“导学案”管理 促进阅读教学的卓越性——小学阅读教学卓越性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