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8月第23期(中)   作者:陈典菊
[导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陈典菊
        襄阳市宜城市南街小学  4414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本文对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应用
引言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重要的数学素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数学应用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保障。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逐年提高,近几年,更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关乎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此来提高小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力度,可以使数学更多地出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提高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使用率,推动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批判性思维与纵向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相信什么和干什么做出判断,这种判断需要有分析和评价。批判性思维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做到清楚、准确、相关、有深度,并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严格的推理,这种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推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在推理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都能得到相应的解释,概念必须清楚,并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表述清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纵向思维倾向于把一个领域研究得越来越专业。然后,可能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但对其他领域则了解很少。横向思维倾向于探索各种可能性,想法比较多,容易创新。批判性思维会追本溯源,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质。横向思维对纵向思维的批评是:把一个洞挖得再深,你也不可能得到两个洞。横向思维批评纵向思维的方法单一。而批判性思维则可以同样批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把一个洞挖得再深,或者挖再多的洞之前,你需要知道为什么挖洞。
三、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联系现实情境,感知数学的实际意义
        皮亚杰认为:“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数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联系现实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现实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促进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积累经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世界实现“有效沟通”,“由现实情境生成数学知识”和“由数学知识生成现实情境”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二)创新作业形式,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自现实,基于现实,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以及作业进行补充。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应用价值,可以设计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的作业。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时候的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素材,多设计具有现实性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创建新的教学形式
        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所学的事物有一定兴趣,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选择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创建有特色的教学课堂,丰富以及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展示一些多边形的图片,并且在旁边标注出长度,这样利于学生进行面积的计算,也可以加入一些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转化成的多边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面积。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以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又如,在教学到《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学生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陪家长去购物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简单的算术问题,教师就可以选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作为问题。小学生通过解答一些生活化问题提高自身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要求。
        (四)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促使小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科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当中,来引导小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促进小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科,帮助小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体系,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小学生进入数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一步。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认识“我们身边的数”时,可以利用学校中的固定电话和手机上的按键向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贴近生活又直观,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对其日后学习数学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案例,辅助数学教学的开展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多列举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融入数学课堂中。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就购买教室窗帘向学生提出问题:应该买多大面积的窗帘呢?这时就需要学生动手去测量窗户的长度和宽度,进而得出窗帘的面积。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窗帘面积测量,还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面积,不仅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例:修路
        村委修一条路,甲需12天修完,乙18天修完。如果甲乙同时一起修,几天修完()?
        A.6天B.7天C.7.2天D.8天
        当这道题出现在公务员测试题中,如果再选择C,就错了。它的正确答案是D。其原因很简单。在公务员测试题中,暗含的前提因素是解决实际问题,有价值判断与选择,是生活逻辑的演绎和推理,而不是纯粹的数理逻辑演绎和推理。这也是我们数学基本核心素养—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结束语
        数学运用是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数学课程为载体,追求的目标不只是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精神,构建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新智慧,2019(35):136.
[2]陆建新.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J].读写算,2019(35):79.
[3]卜雪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研究[J].下一代,2019(12):61-63.
[4]齐柏元.在知识应用中强化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32-133.
[5]王艳玲.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