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论述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0期   作者:李世娟
[导读] 海绵城市是风景园林生态学科的重要理念,城市通过建立相关框架
        李世娟
        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嘉兴市 314500
        摘要:海绵城市是风景园林生态学科的重要理念,城市通过建立相关框架,使雨水直接渗入地表,这样可有效缓解短时强降水造成的城市下水功能瘫痪,以及内涝造成的降水水资源流失等问题。提高城市水资源储存量和使用效率,是现代城市、甚至是未来城市更好建设生态空间的解决办法。海绵城市理念受到城市管理者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展开应用。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可以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海绵城市的构建展开探索,让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和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中起到更大作用,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给城市生态功能建设提供帮助,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近年来全球生态恶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大气象活动使城市遭受的极端天气次数增多,并以强降雨、台风灾害为主。瞬时大量降水造成城市蓄水承载力崩溃,内涝现象由此发生。同时,降水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涝也使这些水资源未能被城市有效利用,对于更多水资源稀缺的城市而言,这是重大损失。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建设城市,体现人文气息,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应运而生。我国风景园林相关学术研究从薄弱逐渐走向成熟,也在城市化浪潮中进行了广泛实践,其中就有海绵城市的试点。海绵城市的主要原理,是城市在地表进行框架建设,使雨水落地即渗入地表,而后进入地下管道,并进入集中蓄水系统。在该原理运作下,城市地表积水将不复存在,这有效缓解了传统城市建设中,管渠下水后再集中蓄水造成的排水能力有限、垃圾堵塞管道等问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相比之下更加低污染、高效率。在海绵城市模式中,雨水在渗入地表到最终被利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让降水—水资源利用整个过程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大大降低城市的排涝压力。海绵城市遵循城市生态发展规律,将自然过程与人类智慧巧妙结合,统筹利用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等各类水资源进行分散回收,集中利用。城市对水资源进行协调和分块,让城市达到相对安全可靠的发展效果,并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这就需要城市的规划者和城市管理者利用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做好海绵城市的构建工作,提升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城市给排水工程和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利用道路和公共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让城市的一些功能发挥作用,做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从海绵城市理论来看,其主要原理为控制城市水循环系统,强化降水利用,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做好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这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2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2.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重点考虑每一个设施存在的合理性,让城市中的空气、水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起作用。在风景园林理论下建设城市,要注意向人们提供满足需求的公共绿地,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减少城市噪声和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道路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车辆和行人出行的唯一途径。在开展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更要充分考虑,具体可参考以下两个要点。一是对城市各功能位置进行布局,避免道路在城市公共绿地或景区排布过于密集,这不仅会影响绿植的观感,也不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在道路规划中,设置风景园林设施时,可尝试采用环状或网状布局,让道路与风景园林相互协调,提高美感,也提升生态建设效果。二是在道路选材过程中,注意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质,如多孔混凝土、草皮砖等,快速提升道路渗水能力,因此,城市道路可减轻排水压力,绿地和景区道路可以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改善生态环境。


        2.2海绵城市理念在水文景观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中裸露的土地正被逐渐蚕食,有限的土壤无法缓冲大量雨水,本可以进入地下流动的雨水,只能在城市地表流动,轻则地面少量积水,重则使道路成为一片汪洋,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对此,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维持城市应有的生态功能,主要措施为尽可能保留城市中现有的林地、草地、湿地等可渗水可蓄水的地皮,保证城市具有基本水资源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城市扩张的进程中,也要增加这类地皮的面积,使水资源控制能力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提升,提高生态水平。海绵城市理念对传统城市给排水模式的颠覆,主要是在保护城市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增加渗水蓄水设施,提高储存和净化能力,这不仅是为了丰富地下水资源,更是为了日后城市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城市各模块特点设计植物排布、建设沟渠和城市绿地等生态功能,在降水量较小时发挥水资源相互输送补给的能力,降水量较大时可直接连通人工泄洪设施和河道,达到水资源疏解的目的。
        2.3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共场所的应用
        在一些户外公共聚集场所,如人行广场、露天停车场等区域,由于其地面硬度大,导致在遭遇短时强降水时排水能力弱,更容易造成积水等情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户外公共聚集场所,可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材质铺设地面,这种地面不仅可以提高雨水回收能力,也可以减弱太阳光直射地面的热量累积,减轻城市排水的负担,也可间接防止水资源被污染等其他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可形成一个降水循环利用系统。降水经过地表渗入地面,经过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后,再通过管道集中到统一净化装置内。同时,各个公共聚集场所可与周边绿植进行水资源输送补给,如人行广场周边有城市绿地,降水经过渗水和净化后,可直接输送到绿地地表下,直接起到滋养绿植的作用,减少水资源流失,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就近建设生态滞留塘,集中雨水后进行蒸发,促进下一轮降雨的产生,建立初步的水循环。以上两种具体措施都可以缓解或遏制雨水径流和水体污染,减少园林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节约整体水资源。
        2.4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物的应用
        在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建筑物时,要体现人文与生态的结合,按照各个物种的生物学特点,把握其优势,让各种生物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可靠的小型生态系统。要求设计建筑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建筑物绿地空间的设计,主要为垂直绿化。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的方式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下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物的主流应用方式。一般来说,落在屋顶的降水很难受到其他因素的污染,通过绿色屋顶对降水进行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基本可以直接用于园林灌溉。在雨水灌溉需求较小时,可通过雨水集中收集系统进行储存,在需求量大时向社区、公园、共用绿地等设施直接供应。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态功能进行横向结合,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对有灌溉需求的场所进行机动供应。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对于已超过其承载量的降水,也可设置溢流管进行分流,防止降水的流失。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的结合,除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外,也可避免由于水分过度集中导致土壤功能下降和植物死亡等问题,避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3结语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风景园林理论不可缺少,要将理论知识结合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规划,注意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充分分析,灵活建设。也要把握好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和基础设施,如道路、水文景观、公共聚集场所和建筑物等的设计和应用,做好各类水资源的保护、收集和利用工作,这对于建设更加完善的海绵城市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04):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