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线损精益化管理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谢广璐
[导读] 摘要:线损率是国家考核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表征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
        国网济南市长清区供电公司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线损率是国家考核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表征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线损精益化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还关系国家节能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因此,我们结合县公司一线生产经验,探讨供电企业基于信息化融合的线损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实践成果,以构建线损精益化管理“四个体系”为重点,揭示提升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线损;信息化;精益化
        引言:“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正悄然而至,我们正从工业经济进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挖掘电网数据价值、精准提升线损管理,符合数字经济时代新形势和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8年、2019年一般工商业电价连续2年下调1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般工商业电价再度下调5%的优惠政策将延长到年底。面对经营压力,上级公司对提升经营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线损管理对节支降耗、对冲业绩下滑发挥巨大作用。
        一、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构建基于信息化融合的线损精益化管理技术体系
        1.推进信息化与电网规划融合
        (1)开展“功能块、网格化、单元制”城市规划
        开展“功能块、网格化、单元制”配网规划,在科学计算功能区负荷增长和饱和负荷需求的同时,考虑电网发展对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等用电需求影响,从负荷、地理、时间3个维度推进电网现状向远景目标网架发展。
        (2)开展“一图一表”村镇规划
        开展“一图一表”村镇配电网规划,以乡镇饱和负荷状态下的远景目标网架为导向,紧盯网架结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设备水平、智能化水平等五个维度专业目标,制定差异化的规划目标和建设改造标准,确定现状年、规划水平年、远景年乡镇 10 千伏电网地理接线图、电网拓扑图以及村庄低压配电网地理接线图。
        (3)应用数学模型优化配网规划
        构建基于模拟植物生长算法的配电网规划数学模型,以配网投资、折旧维修、线损最小为目标,以“一图一表”五个专业目标为约束,计算并确定最优规划方案。
        2.推进信息化与电网运行融合
        原有配网电压调节能力不足,通过部署应用配网无功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区域内无功功率自动平衡,解决低电压、高线损问题。
        (1)科学选点
        梳理“超半径”“高线损”线路,结合各电网节点电压和无功的运行范围,开展电网拓扑分析、潮流计算和状态估计,确定无功补偿装置安装位置和设备参数。
        (2)精准调节
        通过实时采集、上传和分析区域内电网各节点的运行数据,动态、准确的识别区域电网运行方式,当电网结构发生变动或出现故障时,自动适应新结构并重新计算无功潮流分布情况。
        3.推进信息化和线损分析融合
        以推动线损分析传统工作模式创新升级为重点,聚焦公司核心业务活动与核心资源,部署应用同期线损系统。
        (1)深化专业数据资源利用
        打通6大业务系统数据,精准、高效挖掘电网实时数据,实现“四分”线损指标实时监测,为降损增效提供丰富的策略方案。
        (2)提升系统数据质量
        完成设备基础设备台账梳理、整改,推进PMS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贯通,将电网静态数据对应率提升到100%。
        常态化核查新增数据和异动数据,做到流程当日归档、采集当日上线、系统当日建模,同时坚决杜绝人为干预数据问题,将电网动态数据用户电量完整率提升至100%。
        (3)深化数据价值挖掘及应用
        排查疑似窃电、违约用电等用电异常,每日下发涵盖治理措施和整改时限的闭环管控工单,由供电所开展现场核查处置并反馈治理成效。
        探索开展同期售电量监测和用电特性分析,密切跟踪企业用户电量情况,对用电异常提供差异化服务,充分发挥同期售电量在电力需求预测、产业结构分析等方面的价值作用。


        (二)构建线损精益化管理组织体系
        1.聚焦“市县一体管理”,畅通市县合作通道
        实施市县专业结对,开展“体验式”调研,全面深度分析专业管理现状,加强点对点指导,指导县供电企业解决线损管理难题。
        实施县县协作共建,同兄弟县供电企业在“业务交流、技能比武、专项检查、资源共享”四个维度协作攻坚、取长补短,加快解决制约线损管理提升的难题。
        实施“下派上挂”工作,充分利用市公司层级优势,引入先进管理模式,锻炼线损骨干人员素质,建立线损精益化管理市县人才交流机制。
        2.聚焦“强矩阵组织管理”,强化专业协同执行
        成立强矩阵线损管理项目组,建立指挥层(组长、副组长)——管理层(管理部门)——执行层(供电所)“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线损管理体系。
        指挥层管理要求可快速贯穿至管理层和执行层,管理层打破各部门专业壁垒,执行层直接掌握细致、明确的目标要求,各层级协调联动,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供高效组织保障。
        (三)以“四项机制”构建线损精益化管理执行体系
        1.建立双督双查工作机制
        从公司领导班子和办公室两个层面建立双督双查工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到包保供电所督导检查一次,办公室定期督办检查线损问题台账处理进度,现场协调解决线损问题,提升基层单位线损精益化管理积极性。
        2.建立党员量化积分和亮承诺机制
        实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由供电所党支部定期对党员线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设立线损治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强化党员线损管理责任意识,提升党员参与线损管理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
        3.建立问题全过程管控机制
        建立“问题导入、专业分析、督办销号”的工作流程,通过“五项检查” “三明确”、问题台账销号制,实施线损管理问题全过程管控,逐项解决各项线损问题。
        4.建立高损和负损元件治理机制
        按照“管理目标优于省市公司要求”的原则,确定高(负)损元件治理重点,对于未达标元件,制定“一线一案”和“一台一案”技术降损措施,构建高(负)元件常态高效治理机制。
        (四)构建线损精益化管理考评体系
        建立“日通报、周调度、月考核”全周期评价机制和双导向考核机制。
        对线损指标实施双指标模式考核,设定激励指标和考核指标。
        对线损问题台账治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各单位问题清单治理得分和治理率,综合排名和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通过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各单位参与线损精益化管理的积极性,在公司内部树立“做最好、争第一”的鲜明导向。
        二、实施效果
        (一)经营发展成效显著。
        2019年综合线损率同比降低0.38个百分点,直接节约经营成本500余万元。
        2019年治理高损台区155个,治理有效率91.2%,以“零问题”通过国网公司线损专项检查。
        (二)企业管理成效显著。
        市县人才交流5人次,1人入选省公司线损管理专家库。
        “一图一表”规划在全省率先落地并实施。
        配网无功智能控制系统在经济运行、智能控制等方面实现省内领先,在山东省电力系统内正推广应用。
        (三)社会效益成效显著。
        2019年累计降低电能损耗496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488吨标煤。
        中低压电网功率因数均提高至0.96以上,农村灌溉水泵、家用空调启动不稳定等问题得到解决,2019年受理工单同比下降20%,受理投诉同比下降86.26%,客户对供电质量满意度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雷威.线损管理措施分析.工会博览,2019.
        2.李晋.供电企业线损精益化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财讯,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