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罗辉
[导读] 摘要: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基层社会的生动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  四川省重庆市  401220
        摘要: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基层社会的生动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了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五大对策,目的是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治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动力。
        关键词:基层治理;法治;治理能力
        1引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法治,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动力,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基层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这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本文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了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五大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核心
        健全组织领导。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定海神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定力,提高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本领,增强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区把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放在加快“两地两区”建设上,成立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专项领导小组,由区综治办牵头,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年初制定法治化工作要点,各单位主要领导全面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实责;定期开展法治联席会,听汇报、查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法治化工作稳步推行;加强基层中心人民法庭、中心检察室以及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公条件,解决“案多人少”现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处在改革的前沿,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组织者、实践者,基层干部必须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法治意识;要经常性开展法律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土培养与引进高精尖、特殊技能人才相结合。当前,可以组织一批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等积极参加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发挥他们就近、人员情况熟悉的特点,随时解决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
        2推进政务公开和加强诚信建设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前提
        完善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是基层政府的工作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政府工作人员要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无私无畏,让百姓知道办事的范围、程序、流程、时限、收费标准;对一些重点项目、重大措施、重要方案,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咨询、缴费、审批,健全公开听证、公示等制度,拓宽群众参与决策、监督、批评的路径,对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求、期待要及时反馈和回应,实现政府与网民的双赢。
        加强诚信建设。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法治是最强动力。

对基层干部而言,要把诚信落实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做诚信社会的榜样;政府要引导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诚信记录档案,逐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资源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对诚信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3规范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关键
        规范权力运行。作为基层政府,要依法管理基层事务,推进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深化市容、环保、安全等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力运行清单制,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清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破除部门利益,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把权力行使的主体、依据、内容、程序向社会大众公开,严防中介机构的“二次审批”,把好监督关口,防止权力运行出现问题。
        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区的保障,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的权威。要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具体案件的登记制度,带头抵制权力、金钱、人情因素对司法的干扰,以“零容忍”的态度反对司法腐败;健全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健全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机制;开展好行政诉讼工作,完善行政诉讼程序,推动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客观的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推行执行机关、审判机关、公诉机关网上协同办案,实现信息共享,使司法机关更好地了解行政权利的运行过程。
        4完善多元调处机制和目标考核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保障
        推进多元化调处机制。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合理诉求依法解决到位,无理诉求教育解释到位,生活困难帮扶救助到位后仍然缠访、闹访、冲击政府机关等违法信访行为的,要依法坚决处理;建立协调处理机制,加强政法机关之间、政法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部门和属地党政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合力;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律师为主体的社会第三方参与信访化解机制,形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合力。
        完善目标考核。基层政府在制定年初计划(规划)、工作任务、激励目标、考核方式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日点评、周小结、月考核,实现条块工作和作风建设督查相结合。如在推进平安长寿建设中,必须完善立体化公共安全管理,对暴力恐怖、邪教、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依法严厉惩治;对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要监管到位;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必须分类进行依法管理,使把基层政府的工作精力真正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上,把财政投入的重心转移到教育、医疗、养老、扶贫、基层设施等民生领域上,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增进人们福址,促进社会进步。
        5改进工作方法和增强本领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法宝
        要改进工作方法。进入新时代,对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工作,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基层政府干部必须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学会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加强全社会的法治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开展法治文化进乡村,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使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成为百姓的价值取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