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吕志华 张杰 朱英超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饮水安全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是贫困山区饮水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4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饮水安全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是贫困山区饮水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受地形地貌、水源条件、工程建设难度、成本和供水效益、人员居住偏远分散程度、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限制,高标准保障难度较大。分析了目前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贫困山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措施对策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饮用水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无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关注贫困山区农村饮用水质量,分析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呵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水平,从而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1贫困山区农村饮水的发展现状
        中央对全国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实行差别化投资补助标准和补助政策,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贫困山区就属于中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重点倾斜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截至去年年底,我国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共安排投资38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2亿元,解决了530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成效显著。预计到今年年底,贫困山区按照现行标准能如期实现“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的目标任务。由于贫困山区多为偏远山区或牧区,水资源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人员居住偏远分散、集中式供水工程成本高,因此供水工程呈现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千人以下供水工程占比达99%以上。另外,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水费收缴不足、水价与成本倒挂、地方财政困难等问题,造成供水工程的可持续性较差。有些地方存在季节性缺水断水、饮水安全不稳定等现象,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呈现出阶段性、反复性和动态性特征,按期解决上述问题被列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扫尾工程。
        2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1供水能力不足、水质保障率低
        由于工程投资少、建设规模小、加之贫困山区农村水环境污染加剧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早期建成的水厂供水能力大多数难以满足现有供给要求。例如,经过2-3年的运行有些集中供水厂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大降低了其正常供水能力;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部分集中供水厂的水质开始下降,饮用水中的锰铁含量超出水厂正常处理能力,水质呈持续下降趋势。此外,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压、水量普遍低于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较小,仅仅保证山区农村居民的安全和正常饮水。然而,随着贫困山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源供给全部实现自来水,这进一步加剧了末端管网的供水压力。调查显示,城市用水高峰时段的人均用水量(200L/d)达到原标准的近3倍,用水高峰时期贫困山区多个村庄供水能力不足,影响着近10万人的正常生活。早期水源的水质良好且投资标准较低,大多数早期建设的水厂仅安装了简易的消毒设备和处理设施。近年来,由于贫困山区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水源保证率不高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区域普遍存在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饮用水有机物含量及细菌群落总数超标,对广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贫困山区农村水质持续下降的条件下水质保证率大大降低,结合实际现状贫困山区农村水质达标率远远低于安全饮水要求。
        2.2基础设施环节较薄弱,建设标准较低
        部分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工程修建年代较为久远,部分供水管道破损、渗漏、堵塞等老化问题较为严重,管网渗漏率较高;建成的工程水厂标准较低,水质监测、计量设施、自动化和信息建设施较落后;对入户设施仅限于入户井取水,不能考虑到自来水进入厨房、卫生间、院内养殖用水及房前屋后浇灌等的用水问题。
        2.3供水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项目投资多用于供水工程建设,在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上投入少。

仅有部分贫困山区建立了水厂内部、村级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贫困山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尚未建设,贫困山区农村饮水管理还停留在人工读表抄表、人工收费的层面上,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据调研,贫困山区多处规模化水厂急需安装信息化监测系统。
        3解决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3.1加大饮水安全宣传力度、支持大规模水厂建设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认同饮水安全工程,营造全民关心、扶持农村饮水工程的积极氛围。通过宣传饮水安全相关知识改变农民守旧的用水观念,提升广大山区农民饮水安全意识以及保证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加强技术宣传让山区农村居民掌握农村水利特点,保证工程管理、建设的可持续运行。在水量和水质方面大型地表水厂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强贫困山区农村自来水普及及供水保障属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宜居”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状况和不同地区取水方便程度,大力支持各地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小型分散式和大型集中饮水工程。因此,综合考虑人口范围、水源状况、地域特点等因素,统筹片区、因地制宜的规划超万吨级地表水厂,加上现有的地表水厂可以彻底解决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2确保建设质量,规范工程建设
        严格执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前期工作管理中,要逐步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当资质和较高信誉的勘测设计单位,逐步把前期工作推向市场化管理。要从设计资质准入、基础资料收集、方案优化比选、项目审查等各个环节加强水利前期工作质量管理,努力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和科技含量。
        3.3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
        贫困山区农村供水信息化涉及很多方面,要按照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加快信息化建设。首先,建设水厂系统管理中心。对水厂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对供水管网压力、流量等信息全自动监控和检测,实现了制水管理的高效化、便捷化、智能化。其次,建立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村头和入户水表智能化改造,建设运行管理系统,对用水户用水情况的远程监控、远程抄表、自动扣费、自动控制开关,实现用水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便民化,为“按表精准计量、水费应收尽收”提供有力支撑。
        3.4加强组织领导
        贫困山区县上及时成立高规格、强有力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坚持把贫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来抓,贫困山区及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推行施工质量工程建设实绩与过失登记制度,对责任区段工程进展快、质量好的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登记实绩,记入档案、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登记过失,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做到了“组织、责任、监督、奖罚”四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环节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工作制度,完善水质监测工作,确保山区农村饮水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并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我国贫困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得到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迪.新时期北京市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9,861(3):67-68+72.
        [2]次旺普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思考[J].居舍,2019(5):175.
        [3]陈世武.新时期如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措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18.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山区饮用水安全工程方案研究  项目编号:吉教高字【2019】4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