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郑玮
[导读] 摘要:大学生是具备优异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知识储备的高等人才。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是具备优异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知识储备的高等人才。由于高校教育环境不同于中学,故而自学能力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无论是现在亦或是未来,一个具备优异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将能始终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头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始终紧跟时代的需求,保持自身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基于个体发展或是全民素质提升的角度而言,自学意识及能力的建立与培养,必然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思考
        引言
        所谓自学能力,即脱离其他教育对象,独立完成学习,获取知识或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它是多年沉淀的智力因素以及行为能力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能力,同时也是评价大学生个体发展与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唯有树立培养自身自学能力的意识,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之中占据先机,并始终处于一个从容、稳定的学习状态。
        一、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价值
        知识大多具有遗忘的周期,不过能力的塑造却能够陪伴一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随之知识更新的加剧,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之中所掌握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如果自身不具备自学的意识以及能力,那么终究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乃至为时代所抛弃[1]。相反,一个具备优异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无论身处任何时代、任何环境,均能通过自身强大的自学能力,积极汲取有益的知识,进而塑造自身的知识能力,以此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竞争。在大学阶段,学生自学意识的建立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自学能力现状分析
        时下,就我国高校学生的现状来看,尤其是新进的大一新生,好不容易摆脱了高中枯燥、乏味的生活,步入高校后,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下滑。不乏有学生抱怨,老师讲的太简略、太深奥、公式太多、理论记不住等一系列的问题。然而,从实际情况来说,高校教师不可能如同中学教师一样,兼顾班级整体或是面面俱到,他要面向不同群体的学生授课,只能尽可能的把握一个适中的授课节奏。
        此外,在中学阶段,学习规划是很清晰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学生无暇考虑其他,或者是不必考虑其他,繁重的学习压力会使他们的思考更加的单纯,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老师都已经为他安排好道路。而到了大学之后,新生一时之间难以掌握学习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独立性不足、自觉性偏低,虽然拥有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方向,可一旦具体到学什么,该怎么学的时候,由于缺乏教育对象的引导,他们通常会陷入一个较为迷茫的境地。
        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自学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囊括了阅读、检索、存疑、解惑、对比、推断以及总结等,它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能力在内的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上述种种因素在大学生自学的活动之中,彼此协调、配合,共同构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非单单是大学生个体的责任,还需要学校思想熏陶、教师引导以及教育环境的支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逐步树立自学的意识,养成自学的能力。
        (一)思想教育的开展
        站在大学校的视角来看,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果细究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很多高校的学生在读书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多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仿佛考上大学以后就丧失了读书的目标以及追求一样,学习兴趣以及动力骤减。为此,学校应该着手纠正学生这种思想认知方面的偏颇,利用思政教育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他们能够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育人环境的创造
        高校在进行自身办学质量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树立良好的学风,于校内积极展开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在校内营造一种学习创新的风气,形成一种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氛围。此外,站在学生管理的视角上,应当将他们视为发展主体,而非约束、限制的对象,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规划,既要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同时也要制定人生发展的规划,使学习目标能够与人生规划保持一致性,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紧迫感。
        (三)改革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践
        由于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因而在学习方面十分僵化,看书的时候好似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可以一旦脱离课本,遇到现实的问题,学生就会陷入茫然失措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解决。为了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最为理想的方法就是加强实践学习,让学生亲身调研、实践以及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学以致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中,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尽可能的向实践教学倾斜,加强对于实践基地以及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完备的物质保障。
        (四)确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国虽然目前正在积极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高等教育毕竟不是基础教育,在入学的门槛上可以放宽,但对于学生的培养以及审核,应当更加严格,使学生即便是进入大学以后,也能保持一定的学习压力以及紧迫感。参考国外教育办学经验来看,淘汰机制的设立使得大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质量。有数据证实[3],欧美等地的大学生淘汰率多在2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高达50%。因此,在他们的高校当中,竞争的氛围十分的浓厚。为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虽然不必像国外那般严苛,但也需要保障一定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压力与能力,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自学能力培养的初期,可能会遭遇一定的困难,故而学生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向学长取经、向同学请教,并在实践之中总结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4]。
        此外,学生要学会活用信息资源,以培养自身独立学习及研究的能力,从网络以及各类文献数据当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无所不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匹配的渠道,高效的检索对于自身有用的信息,便将其用于工作及学习当中。
        最后,大学生应当广泛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当中,积极开拓视野,将理论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现如今,教育部门以及各大高校均设立了大量针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项目。为此,大学生应当主动申请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积极参与其中,并在项目实践之中,不断学习,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采用科学化的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树立创新意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个体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不过,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渐塑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方能实现,从教育环境、课程体系、教学机制以及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着手,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意识及能力,推动个体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夏福婷.浅谈大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86):203-204.
        [2]张家锋.论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J].高教学刊,2019(13):76-79.
        [3]张轶辉,毕亚玲,段海明,石志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4):207-209.
        [4]刘红梅.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3):103-105.
        作者简介:郑玮 1967.7-  男  湖北随州  汉  本科 助理馆员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与领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