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重庆市石柱中学校, 邮编409199
摘要: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下,教育部门更加注重结合实际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时期所学习的地理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只有将其应用在实践当中,才可以使其发挥价值,也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以情境教学为基础,对培养学生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在教育事业中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环节,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众所周知,高中时期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他们对外界各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带来局限。因此,合理地应用情境教学展开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突破以往教学困境的基础。正因如此,对情境教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展开,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十分传统。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老师都过于根据教材给学生讲解理论性的地理知识,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改,要求老师要以提高学生自身实践技能为主,帮助高中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就要为学生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引出地理知识的有关问题,促进学生对此展开思考,继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打好基础[1]。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带学生学习《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市中心和郊区,你更愿意选择住在哪里?为什么?”通过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再让学生分别绘制出自己想要居住的环境。这样一来,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动手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手绘地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方式逐渐被引入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互联网时代中,多媒体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共同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学创新改革的标志。
老师要展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便可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地理课程的视频和图片教学形式,改善以往的陈旧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些地区的地图进行手绘。
比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在学习之后,要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以及特征的认识,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更为直观的视频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带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此外,再引导学生绘制出一些山岳、河流地貌,或者他们所见过、想象的山群小岛的地图。在此基础上,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的神奇之处,并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也会因此改变[2]。
三、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对地理模型的制作
高中时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情境教学之上打造高效教学效果,老师可以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实践探究环节,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友好,也能够从他人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小组合作的这一教学模式,更是强化学生自身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竞争意识的关键。
例如,《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以及其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就可以展开小组之间的有效合作,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共同设计制作出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的模型。学生会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共同协作,学习到更多在课堂上不能接触到的知识,也让他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到交通运输对我们的生活、对社会环境以及各个行业造成的影响。这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充分地调动了高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环节,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地理同时也是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发挥着巨大价值的课程。对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学生构建更真实的教学场景,合理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长此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质量会的大很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由此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青仕雯.基于情境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091:112-113.
[2]陈飞洋.基于情境教学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002: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