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飞
(高州市金山街道金山中心学校 广东 高州 525200 )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不仅是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更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以及科学技术学习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所在。但事实上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枯燥性的学科,所以在日常教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且老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从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低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路径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性概述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涌现出了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问题情境创设就是其中的一种。基于问题情境创设下的课堂教学即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讨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与辅导者,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学生引导者;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充分显现。在枯燥无聊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才能够有效提升其知识水平与数学思维的提升。问题情境创设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研究性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数学老师能够以相关问题为教学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性学习的研究;从而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第二,过程性。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从感性-理性-实践的一个学习过程,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很好的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学习。第三,分层性。因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将其进行分类,最后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
(一)结合小学生学习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虽然小学生对于任何的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为短暂。如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老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那么不仅不能够顺利的开展教学,更加谈不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了。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内心的实际想法,并根据其兴趣爱好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这一章节内容时,小学数学老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带领学生玩游戏,例如套圈游戏;老师可以在班级中选出五名同学每人三次机会,谁的综合得分最高谁就获胜。如小明第一次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小红....等,在比赛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就可以像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谁的得分最高吗?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来对数字信息比较判断谁获胜,最后通过学生的独立计算得出是小明获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其掌握全新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二)基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与我们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特别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知识更是广泛应用于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果小学数学老师想要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就必须要基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2]。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乘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小学数学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小学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在文具店购物的情境。让一名扮演消费者,则另一名扮演收银员;这名学生一共购买了10本田字本、8支钢笔、5个铅笔盒和2块橡皮;其中田字本的单价为2元、钢笔的单价为7.5、铅笔盒的单价为5元、橡皮的单价为1元;问这名学生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这个时候小学数学老师就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与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以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应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绝大多数教学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都较为单一化,如灌输式、说教式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教学老师需要积极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多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老师还应充分贯彻新课程教学标准,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二课时,因为本节课教科书创设了长度和质量两个测量活动情境;因此小学数学老师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班级黑板或者桌子进行测量,指导学生运用线团以及尺子等工具来对黑板的直线距离进行测量;但在活动开展时,教学老师应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当学生们进行长度测量完毕后教学老师就可以对其提出问题“你们所测量的长度都是多少?”此时学生会说桌子长1米,又多出15厘米;黑板长2米又多出35厘米。这个时候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单位不同,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单位一致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顺利引出接下的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各教学老师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10):139-139.
[2]蒋秋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速读(下旬), 2018, (2):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