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肇庆市鼎湖区鼎湖实验中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甚至他们每一个细胞都被很多新奇的事物渗透着。同时他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还有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在不断地改变,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出现各种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教师的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注重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解真实的他们,把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导言:
国家的繁荣富强与青少年一代是否强大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人才刻不容缓。但是要成为人才必须先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何为健康呢?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从中医上来讲,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有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1】
1 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前提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
健康的心理状态离不开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坚定的人做事情除了认真之外, 还特别有毅力,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都很坚韧。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前提。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这句话经常在生活中调侃。目前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每年的高考还是紧紧系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与家长。在这样一个最直接能改变命运的高考制度下,家长们一直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的困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学生很懒散,不喜欢被老师或者同学约束;有的很胆小或者性格孤僻;有的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受不了一点委屈;更有的叛逆心理非常强,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更甚至有的学生因成绩考差而被家长骂几句就跳楼轻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轻生的念头是压抑过度,丧失欲望,特别想不开。这种意志还缺乏磨炼,还存在明显的暗示性,自制力还比较薄弱,恒心又不足等特点,很容易令学生走偏。因此,能让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前提是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
2 学生心理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注重学生不良情绪的排除
纵观多年以来,学生学习成绩差、与同学之间矛盾比较多往往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如果学生调节不好就会更加进一步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和阻碍学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同学之间因为学习成绩攀比,对有些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励自己进步的好方法。但是攀比用在物质炫耀下就危险了。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身边的高科技东西就越来越多,同时诱惑也越来越多。尤其近年来的苹果产品在中国的流行,苹果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高价数码产品,使学生开始攀比,更甚至当年苹果4出来时有一个16岁的少年卖肾换苹果手机,最终使得这个少年现在因肾衰竭而躺在病床上度过余生。为了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不良情绪需要尽量排除,方法如下。
2.1 克服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恐惧的细胞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关键是看这些细胞是否被激活。然而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时的焦虑和恐惧细胞被激活的明显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尤其在考试期间一旦产生焦虑与恐惧时,他们脑子就会更乱,更加无法集中精神答题,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慢慢地,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抗拒学习。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关注并帮助他们克服焦虑与恐惧的心理。
2.2 避免产生逃避或回避心理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有些学生无法集中精神,经常神游,一旦神游又很容易被老师发现;有些学生作业不会做就抄作业又被老师后惩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成绩越来越差,信心倍受打击,取而代之的是直接不交作业,或者找其他借口请病假,有些更甚至逃课来逃避或者回避。面对如此种种情况,教师应认真并耐心了解他们的情况,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减少产生逃避或者回避的心理,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踏上认真学习的健康心理路程。
2.3 减少对抗或抑郁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对学业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好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相反,学习成绩差对心理健康发展有阻碍作用。因为成绩的好与差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时,学生就会对学校,老师,家长产生敌视对抗心理,或者出现抑郁状态。面对此种情况,应多关爱这类学生,帮助他们减少甚至消除对抗或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
3 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育的重要保证是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教育
3.1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场所是丰富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同时师生交往也是最能体现心理健康的一种模式。教师用爱心来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胆子小的学生,一般不敢回答问题,就是回答也是声音很小,担心答错了被同学嘲笑。对待这类学生老师可以事先跟他商量好,鼓励他在课堂上大胆举手发言,承诺会保护他,让他认为自己的答案有把握的时候就把手举高点,否则就举低点。当他回答正确时就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
3.2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初中生大多还是很被动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不强,但是探索实验的兴致却非常高。初中有陆续开设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无土栽培番茄、制作叶脉书签、纸上产卵小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班级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转呼啦圈…...他们在玩与乐中学,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震撼,从而更易提高能力。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离不开班集体建设
首先,创设和谐的班级气氛。 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觉压抑,那么心理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意志品质就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在班级中实行民主管理,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人人都有当家做主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共同管理好班集体。因此,大家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中,更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发展兴趣爱好。兴趣是发掘一个人特长的最好老师,也是让心理更健康发展的好帮手。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班集体中多开展第二课活动,例如唱歌、画画、毛笔字比赛、传统文化、制作皮影戏的屏风等等兴趣小组,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同时还鼓励他们自己开展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为班集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4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疑惑和困境。我们应该尊重与理解学生,并重视学生意志的培养,排除不良情绪,多角度多方位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阶段,是学生能够稳定、协调地健康成长,高效率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成为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文兵.第一辑从健康谈起—健康.字里藏医.2012,3:6-7.
[2]关仲华.浅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读写月刊.2017,4.
[3]周觉伟,顾欢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