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2期   作者:周世强
[导读]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周世强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摘要: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既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亦是关键。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表达和思维等能力。该文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提出应不断创新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合理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开放而富有创造性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追求。因此,语文课程就要努力在文化潜移默化和多元整合中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时代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与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高中阶段恰恰是增强学生文化涵养,提升审美品味、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
一、合理调控教学节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愉快课堂,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教学节奏,借助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维持学生良好的心态,使之不至于因课堂节奏过快而产生疲劳,也不至于因课堂节奏过慢而走神。教学节奏的合理调控应从整体着眼,全面安排,将各教学环节、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有序穿插,凸显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一文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营造多个波峰和波谷,形成快慢相间、波澜起伏的和谐教学节奏。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用激昂的语言及声调导入课文,向学生描绘文中美景,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及想象,营造出第一个波峰。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教师可放缓语速、放平声调,提出诸如“《滕王阁序》写了哪些景物”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行思考,寻求答案,营造第一个波谷。学生经快速阅读及思考后纷纷举手,踊跃回答问题,争相介绍文中的景物,形成第二个波峰。接着,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放缓课堂节奏,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文中隐含的景物,形成第二个波谷。随后教师再次加快节奏,引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抓住写景的特征,介绍聚会盛况及周围优美的风景,答案已呼之欲出,学生争相回答,形成第三个波峰。最后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继续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及情感引向纵深。
二、畅通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
        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激烈活泼的课堂气氛。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优势,观察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能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学校生活、社会新闻、街头文化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看法。在必修四“表达与交流”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激烈的讨论氛围后,教师再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帮助学生一起找出多种议论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也不仅限于专门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多创设表达交际的情境,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情境; 还可以在辩论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横向、纵向去讨论,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最后,让学生对整堂课的材料、观点归类总结,达到教学目标。“表达交流”模块的教学,最终应该达到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转型,真正地培养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的人[1]。


三、巧设问题,多元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阅读文本,与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把书读透。通过问题指引和师生互动,学生在阅读时会更加关注文中的语言修辞、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高中习表达技巧、行文思维等。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抒己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走入文本,提高理解感悟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形成逻辑严谨的思维。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因此,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交流探讨,让学生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深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技巧要多元化,单一、乏味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过于绝对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探索新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恰当、正确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不以标准答案为唯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四、反思性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事实上,这是师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抓手。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依托评价机制的建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只关注总结性评价,唯成绩论,以成败论英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都较单一。反思活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思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有意识性、调控性的元认知活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强调反思性,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二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听课、评课等传统手段能够获取的反思性材料已然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以问卷、访谈、无记名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更加有真实性的教学反思,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的学习反思则更多体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自身在诗歌深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诗歌知识体系。换言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都是反思性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学习的深入都有重要意义[3]。
五、让学生积累名言名句
        在高中语文这个学科中,知识非常的丰富,而且有很多的名言名句,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内容,这样的方法主要就是经过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思想意识。针对语文中的名言名句来说,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进行运用,在教学中要找出课文的中心内容,然后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更深层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离骚》的时候,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还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出现的名言,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还需要把一些文学作品当中的名言名句当作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名言名句,并且对其进行记忆,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使语文德育教育工作更高效[4]。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方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掌握文本细读的内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实现文本细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5]。
参考文献:
[1]向守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63-65.
[2]周杰. 高中抒情类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林丽影. 高中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尤琦.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实践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9.
[5]卓龙锋. 文本细读法在高中宋词教学中的运用[D].五邑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