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哲学世界观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2期   作者:张静
[导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鲜明特点是创新性和科学性,

        张静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64025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鲜明特点是创新性和科学性,吸收了人类社会史上的积极成果,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拓展。既能为社会科学提供根本的方法论指导,也能在教学上提供帮助,促进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价值,为语文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实施路径,便于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正确地将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需求
        现如今,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与学的表面上,学生的精神思维受到限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为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击破师生的经验主义,不断创新思维模式,为语文教学的研习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它是在结合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科学的、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也逐步演变成一种理论工具发挥着指导作用。在教学论现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应当深刻把握结合学科的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代回应
        当今时代处于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有卓越的进步,与之伴随的却是思想教育正逐渐弱化。同样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棘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潜在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重要的物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另外在教学原则中没有体现出“文道统一”或“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长期以往,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难有成效。语文教学若是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学生拥有聪慧的头脑、宽广的视野能力是其基本前提,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
    二、马克思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 理念层面
        通过对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剖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具有复杂性、丰富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色彩。在记叙文中通过对具体的事件详细描写来展现哲学思想,例如《老杨同志》中叙述老杨同志打入到群众队伍中,与他们同甘苦、共拼搏,最终获取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和身边的人打好关系。
          2.方法层面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给教师提供了众多的方法指导,同时在为语文教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方法路径。教师将其与教学原则结合,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理性和感性结合,对各个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构思维框架的能力。教师切身地将辩证的方法用于教学当中,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存在和发展根基在于实践,实践也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要求我们在各项实践的过程中要对相应的理论进行研究,在掌握实践经验后对具体的内容再概括总结。比如,在写作中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我们一直强调作品要包含真情实感,因此,学生的纪实写作素材一定要源于实际生活,而不是依靠想象,天花乱坠地编撰。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性原则。所谓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就是要以教育哲学为指导,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语文整体和各个系统分支各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和语文教学内部的诸多矛盾。具体体现如下,语文课程中的文与道的统一,学与思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统一,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统一,这些都需要对语文学科的整体进行哲学思考。教师可选择一些时政性的材料作为阅读文本,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加深学生对国事的了解。         
        四、马克思主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策
        (一)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纵观语文文本内容,无论是古代、现代作品,或是国内、外国的著作,大多数文章都充溢着马克思哲学的许多思想原理,就要求教师始终有意识地去深入挖掘其中体现的种种哲学思想,再进行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哲学色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作品因为产自资产阶级作家的手中,即使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但难免存在着偏激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有正确的判断,例如《项链》中作者只是利用偶然性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明显忽视了偶然中必然存在着必然性。因为课文中所阐述地事物也正好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论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正确领会思想内容,哲学教育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批判继承观教学
        在我国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中,有些文章可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与实际有可能不相符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批判继承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对就是对其中的与非、好与坏、美与丑,要学会运用唯物的、历史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同时有所取舍。例如被评为千古名句的《念女娇。赤壁怀古》中虽然在写景描物、分析人物上颇有绝妙之处,但是作者本人的人生观是极为消极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机正是青年时期,要让学生既可以把握文章中体现的积极意义,也能够克服消极因素,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参考文献:
[1]戴元枝,张心科.试论现代语文学科中文、史、哲的分合[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116-128.
[2]倪文锦.基于语文新课程的两点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8):34-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