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道路沥青路面施工与质量管理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8月23期   作者:丁光柱
[导读] 沥青混凝土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分期修建等优点。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择

        丁光柱
        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沥青混凝土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分期修建等优点。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及养生、接缝处理、开放交通等。施工中要做好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各种试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工序管理与岗位责任制度。对各个施工阶段质量进行检查、控制、评定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施工质量管理包括:施工前、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之间的检查及工程交工后的质量检查验收。
关键词:沥青砼、施工工艺、技术要点  质量管理
前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密实度,常温下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透水性小、水稳性好,有较强抵抗自然因素影响和行车荷载作用的能力,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根据此优点,获得世界各国的广范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沥青混凝土路面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路的主要面层类型。近期30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兴起,我国在公路和城市道路上修筑了相当数量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大都采用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一般分为下面层、中面层、抗滑层(也称表面层或封水层)。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化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沥青路面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沥青路面的分类
        根据施工工艺不同,沥青路面可分为层铺法施工、路拌法施工、厂拌法施工的沥青路面三种。
        2.沥青路面的选择与应用
        一方面需根据道路的等级、交通量、使用年限、修建费用和工程特点(施工季节、施工期限、结构组合状况)等,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材料的供应情况、施工机具、劳动力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
        密级配沥青砼AC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面层的任何层次;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适用于铺筑新建公路的表面层或旧路面加铺磨耗层; 设计空隙率6-12%的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AM仅适用于三级及以下公路、乡村公路,且沥青混合料和设备缺乏添加矿粉装置和人工炒拌的情况;设计空隙率3-6%的粗粒式及特粗式的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仅适用于基层;设计空隙率大于18%的粗粒式及特粗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PB适用于排水基层。
        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设计厚度相匹配。除人行道路外,沥青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层厚不宜不于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SMA等嵌挤型混合料的层厚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以减少离析,便于施工和压实。
        沥青类路面一般不宜铺筑在纵坡大于6%的路段上,在纵坡大于3%的路段,考虑抗滑的要求,宜采用粗粒式的沥青碎石或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做面层。
        3.配合比设计的确定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路面工程质量的极其重要的技术内容,在选定符合要求的材料后方可进行,一般分为三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生产配合比验证段。
        目标配合比是用试验合格材料,根据级配的用量比例,通过做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目标配合比的结果,确定间歇试拌和机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和进料速度。而生产配合比是取用拌和机二次筛分后进入热料仓的材料筛分,确定材料比例,供料和机操作室使用。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使之达到理想状态,再取最佳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及最佳沥青用量的正负0.3%,这样三个沥青用量做马歇尔试验,得到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4.接缝处理
    沥青路面的各种施工缝,由于压实不足易产生病害,施工时必须十分注意,保证基紧密、平顺。
   4.1纵缝应采用热接缝。施工时应将已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至20厘米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最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半幅施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应加设档板或采用切刀切齐。摊铺另半幅前必3须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浇洒少量粘层沥青。
    4.2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位1米以上。对于高等级公路,中、下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在上面层采用垂直的平按缝。其它等级公路的各层均可采用斜接缝。
   5.沥青路面养生及交通管制
   5.1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度后,方可开放交通。需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
    5.2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清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筑沥青层上制作水泥浆。
    6.试验检测及质量评定
    检测贯穿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过程,碾压成型后的路面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6.1检测内容包括:测定平整度、厚度、宽度、高程及钻芯取样等工作。
  6.1.1平整度的测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3米长铝合金尺杆,另一种办法是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都要用到,对局部可采用3米直尺,对比较长的范围可采用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综合使用,可以准确的测定路面的平整度。
    6.1.2钻芯取样的试件带到试验室后,要做马歇尔试验及其它试验,经过试验数据的处理,可以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内在物理力学性能。这些性能主要包括压实度、空隙率、容重、稳定度、流值等。满足规范要求,认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合格的。
    6.2资料的收集整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自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真实准确的记录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详细数据,资料要归档存放,资料的种类包括各种检测试验表,照片、声像及原始记录。做好资料是竣工验收的关键依据。
   7.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工程完工后,应对路面进行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通常全线以1至3公里路段作为一个评定段,每侧行车道按规定的频率,随机选取测点。对于沥青混合料面层全线自检,将单个测定值与表中的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进行比较,计算合格率;然后计算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施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全线检测结果和施工总结报告,申请交工验收。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是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克服不良人为因素,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严格控制各种试验及检测施工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只有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施工,才能铺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创造优良工程。
         
    参考文献:
    [1]文德云.公路工程监理800问答(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路面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刘中林,田文,史建方,谭发茂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03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199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073.2-200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200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丁光柱(1978年~),云南玉溪,本科,工程师,从事公路与桥梁、交通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