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邓光太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不仅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兴趣学习这门课程,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望对同行业者提供帮助。

邓光太    广元市旺苍县正源小学校  62821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不仅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兴趣学习这门课程,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望对同行业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99-01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兴趣型课程,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的内容,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并且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核心素养进行重点关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重要,为此教师也应当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从“必须学”到“我要学”进行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授课效率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对语文数学之类主要科目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技巧,并且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有效提升授课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不必强求他们将课本内容一字一句的阅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是否有与课本内容相符的内容,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对自己日常观察的事物进行分享。这也是预习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避免增加学生课余压力,不会使他们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对学科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科学课本中还有一些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画,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些图画内容了解本节课将要讲授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猜测的方式预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课本内容快速浏览。
        二、创设生活情境,寻找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一点就体现在它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这也在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为此,教师应当想出合理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其中结合生活实际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冬天遇到过的这些情景。例如,学生所看到的窗户上凝结的水珠和雾气、早上的露珠等情境,针对这些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思考这些情境的由来和原理。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第一时间通过翻阅书籍来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就不自主地学到了课本知识,并且经由自己的阅读所进行的解释,也会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从而对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感兴趣,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
        三、利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利用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是这门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在预习还是学生个人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都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寻找答案,而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容可以获取,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并且收获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以提问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并且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由此也帮助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个生物成长的大致过程之后,再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时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以问题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导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穿插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小学科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不乏有一些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当重新进行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课堂纪律很难把控,这时教师应当设定相应的规章纪律,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工具和机械”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原理以及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教师可以将所用到的工具带到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一些学校可能没有条件准备充足的工具,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堂进行过程中,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手工制作。例如:在学习杠原理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利用纸、笔等简单的事物模拟杠杆原理中的相关内容。当然,实验操作课程不仅仅是对课本内容的重复和演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為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解决此类问题奠定基础、积累方法,在遇到一些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耐心加以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科学课程中学到的一些知识,不仅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还能真正应用于实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信服感。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单一地培养一种能力或品格,而是对能够应用和涉及的相关能力都加以重点关注。教师在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时,也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在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对已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真正达到培养自己学科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一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1):20-21.
[2]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65.
[3]林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2):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