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华十德“节”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陈彦华
[导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关键阶段,为保证当代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中班主任应当调整德育教育理念与管理班级的具体方法,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富含德育教育效果的传统美德元素,组织高中学生集体参加渗透传统美德的活动,拓展高中学生参加多样性社会实践的路径,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归属感,促使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借助中华十德开展高中班级管理的

陈彦华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一中学  065700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关键阶段,为保证当代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中班主任应当调整德育教育理念与管理班级的具体方法,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富含德育教育效果的传统美德元素,组织高中学生集体参加渗透传统美德的活动,拓展高中学生参加多样性社会实践的路径,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归属感,促使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借助中华十德开展高中班级管理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并指出了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条件组织集体活动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中华十德;高中教育;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10-01

        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道德意识与中国人的整体价值观,为提高高中阶段班级管理的实际效果与育人成效,班主任应当在课堂上组织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传统美德的现实实践路径,通过开展道德养成教育将富有开创性的德育理念贯穿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使得多数高中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促进高中学生在新时代的健康成长。
        一、引入中华十德“节”辅助班级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研究
        为达成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高中班主任应当通过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提高班级管理的全面性与灵活性,选择正确的育人方向与教育内容,使高中学生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教会学生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社交关系,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人际矛盾,避免高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与训诫产生对立情绪与反抗意识,提高说服教育的表现形式,革新德育教育实施方法与指导思路。班主任应当在管理工作中动员班上所有学生积极参加以中华十德“忠、孝、节、义、和、仁、勇、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课上教育活动与课下实践训练,鼓励学生顺应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学习习惯选定自主探究的小课题,通过逐步摸索探明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指导作用。班主任应当主动反思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关注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1]。



        二、引入中华十德“节”革新班级管理模式的可行措施研究
        高中班主任应当根据多数高中学生的具体学习习惯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德育教育计划,帮助学生选定具备一定现实性的道德品质发展目标,观察高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与落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等不同方面的特殊问题,将表现较为优秀的高中学生树立为道德模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辩论赛、体育比赛等多样性集体活动提高高中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与集体归属感,培育忠于班级与所在集体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应当及时指出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所作出的不文明、不礼貌行为,通过施加系统性引导使学生养成遵守活动规则的行为习惯。高中班主任应当制定内容清晰明确的班级管理准则,惩罚对同学、对班主任不诚实的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任用具备较高道德素养水平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学生能够找出自身与道德模范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与思考方式[2]。
        三、发挥中华十德宣教意义、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策略研究
        高中班主任应当为不同教学阶段设置配套的德育教育主题,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教育讲座,班主任可在讲解中华十德内在思想价值的过程中列举涉及不同领域的真人案例,并引导高中学生思考怎样完善自身的内在人格与道德价值观,营造有利于高中学生道德意识逐步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高中班主任不仅应当组织课上道德讲座,还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主动践行传统美德,秉承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美德与家中长辈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前往学校周边的敬老院为需要照顾的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高中班主任应当通过调整班级管理模式培育每个高中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鼓励学生就怎样践行中华十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构建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使不同层次的高中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如图书角管理员、纪律管理员、卫生委员等能够锻炼学生个人品质的职位,以此培育高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高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班主任制定的班级管理纪律。
        结论
        面向高中学生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与使命,为贯彻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满足多数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班主任应当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通过组织集体化实践活动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德育教育,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培育高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与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向. 以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现代班级管理[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S1):205-207.
[2]刘鹏. 以班级管理入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 领导科学论坛,2015(03):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