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运用中华十德之“仁”提高高中班级凝聚力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张敏
[导读] 中华十德之“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将中华十德之“仁”运用于高中班级管理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班级管理效果。对此,本文围绕如何运用中华十德之“仁”提高高中班级凝聚力展开分析,结合高中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运用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班级管理水平。

张敏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一中学  065700
【摘要】中华十德之“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将中华十德之“仁”运用于高中班级管理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班级管理效果。对此,本文围绕如何运用中华十德之“仁”提高高中班级凝聚力展开分析,结合高中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运用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班级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华十德;“仁”;高中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04-01

        前言
        中华十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其中“仁”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加强中华十德之“仁”在高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与融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还能强化班级管理效果,提升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成为仁爱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以“仁”为导向,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仁”作为中华十德之一,是义务教育中最基本的品德教育标准,在高中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格。而班级管理是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为教学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为了实现高中班级的有效管理,要求班主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理念融入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实行人本化管理模式,强化班级管理效果。
        一方面,班主任应重视仁爱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仁爱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以仁爱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风校训,使学生清楚自身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同时班主任要学习其他优秀班级管理方法,不断积累带班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基于本班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本化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以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和纪律性。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本着人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发现学生存在错误问题时,不能立刻批评教育,应采取宽大处理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此外,要坚持理性原则,制定公平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1]。



        二、以“仁”为基础,优化班级管理组织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以“仁”为基础进行管理,将仁爱管理理念融入高中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不仅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仁爱意识和品德素养,还能促进和谐班级的有效构建。而运用中华十德之“仁”进行高中班级管理,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硬性管理方式,实行人本化管理模式,将中华十德之“仁”贯彻落实班级管理的实际行动中,做好高中班级管理工作,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保障。
        首选,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运用中华十德之“仁”进行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仁爱精神,也要求提升学生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的仁爱素养,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日常学习及行为处事中,按照班级规定,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其次,采用榜样示范法。一般情况下,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成绩优异的学生为集体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学生的带动作用。如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次班级评选活动,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遵守班级纪律。最后,选择合适的班委进行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管理为主,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将中华十德之“仁”运用于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选择合适的班级委员,代替班主任管理班级,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仁爱素养。
        三、以“仁”为依托,开展多样集体游戏
        中华十德之“仁”包括仁人、爱人、仁爱,运用“仁”进行高中班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发挥中华十德之“仁”管理理念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作用,要求教师秉承仁爱管理理念,开展多样性的集体游戏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打好班级管理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校刊编辑、读书分享会、运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分享交流中了解中华十德之“仁”的基本内涵,理解校训内容,按照校规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同时指导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全局观念,增强班级学生的团结凝聚力,实现中华十德之“仁”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应用效果的最大化[2]。
        结论
        中华十德之“仁”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作用,将中华十德之“仁”运用于高中教育管理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促进和谐班级的有效构建。而发挥中华十德之“仁”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作用,要求教师树立仁爱管理思想,以“仁”为导向,创新班级管理理念,将仁爱渗透班级日常管理中,坚持以“仁”为基础,优化班级管理组织,开展多样性集体游戏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宝盈.运用儒家仁爱思想,促进和谐班级的管理策略[J].读与写,2020,17(35):243.
[2]陈沙原.探究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仁爱精神"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15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