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郭亮生
[导读]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帮组学生建构审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和引领学生学会赏析,藉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郭亮生   乐清市芙蓉镇中学  325612
【摘要】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帮组学生建构审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和引领学生学会赏析,藉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审美建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赏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31-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众多承载审美教育功能的载体中,语言文字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在美学思想有关两个基本点有这样的阐述,“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学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地位,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根柢语文,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中建构审美
        审美活动与审美过程并不是被动式的,它本身就具有积极主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思考的过程和结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藉此促帮助学生能够主动、深入地读书和学习,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建构。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般是“文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自主式学习中的学生主动认识和思考的链条被切断,对文本的审美是被动的、生硬的、粗糙的,如文质兼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有一段对漓江的“水”的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如果我们仅仅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漓江的水是“静”、“清”、“绿”,然后以“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山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么这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学生们没有参与到语文来,缺少对文本的认识和思考,自然那如无暇翡翠澄澈的、一尘不染的漓江水无论如何也流不进学生的心田,扬不起半点“美”的涛声,更别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建构了。所以,要想塑造学生的审美,提高他们审美能力,我们必须放弃“灌输式”语文教学,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思考,而不是被动式的填充。
        从古到今我们都十分重视主体主动积极的思辨能力,《中庸•第十二章》有这样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也就是会思考,这是学习的关键一环。学者钟启泉这样论述思辨的意义,“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忽,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知识探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其实,语文教学中一样不能缺少思辨,它是审美能力建构不可缺少的。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中思辨习惯,对审美能力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多次以浓墨重渲染紫藤萝花,“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好像看到那抹淡紫色如阳光般美好,那株紫藤闪耀着的生命力似喷薄而出的瀑布。但是这还是停留在对“紫藤萝”美的表面、肤浅认识,如何让学生真正体悟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呢?关键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譬如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的独特性,要让学生整体的思考花和人的关系等,这样才能促动学生对这株“紫藤萝”有客观、深刻、更高层次的解读,才能真切地认识它,感知它;才能让学生体悟到美好的事物是遏制不住的,并产生这样的审美活动:只有经历过过黑暗的人,才会为璀璨的生活目眩神摇,只有经历过苦痛的人,才会珍惜这如生命的浪花。
        二、在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中建构审美
        在谈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建构时,我们先梳理一下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他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世界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陆机这样阐释想象:“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潥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不难看出,想象是一种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活动。


就是因为想象活动的存在,我们才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圆形,看到了冉冉升起的海滨红日,粉嘟嘟的婴儿的笑脸,金灿灿的绿叶中柑橘;我们可以从一块冰冷的石块中,看到了“仙人指路”,“天狗抱日”,“狮子抢球”……
        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以其神奇的想象,勾勒出佛界天庭人间如梦如幻的宏大场面,创造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建构与提高是离不开想象能力的。语文教材中就包含了许多神奇的想象凝结而成的优秀作品,需要我们以语文教材为蓝本,以课堂为阵地,巧妙有效的触启学生想象的阀门,进入审美新境界。譬如脍炙人口的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以神来之笔,描绘了自天而降,飘洒峻急的庐山瀑布。这是作者在写实际的基础上,融入了主观能动的想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播放一下庐山瀑布的视频,就以为学生就可领回庐山瀑布的神韵。诗歌的翻译、讲解和视频播放只是客观“瀑布”的再现,它不能展现出李白笔下喷薄而出,飞流直下,如若天河的瀑布的神奇壮丽之美。所以,我们要结合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瀑布”,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那“则其自天而降之感,飘洒峻急之状”,“则光耀飞瀑之璀璨,烟霭蒸腾之神韵靡不毕现,令人仿佛走人天地河汉浑然难辨之境界”(4)。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学生们用“心”于“瀑布”,去想象庐山瀑布时,这是他们对审美形象的二次加工的过程,每个孩子心灵中都有一个云蒸雾染,飘逸峻急,如梦如幻的“瀑布”,此时我们可以说这个“瀑布”既是李白的,也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当孩子们随着我们的引导去想象瀑布的时候,也是他们创造的过程,当“瀑布”的审美形象在一个个孩子的大脑中不断生成的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同步地在生成。同样我们也可以带领孩子走进朱自清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去想象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的柔和宁静之美;我们也可以跟随苏轼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去想象月入流水,水草摇曳的神韵;我们可以也可以聆听林逋的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约黄昏”,去想象月的朦胧,梅的暗香幽幽……
        三、在引导学生语言赏析中建构审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赏析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制约着审美能力的高下。张养浩的《朝天曲》就很意思的对这一命题补充,“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夫渔翁,贪图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面对这茂林修竹,溪水潺潺的美丽景致,农夫渔翁是不会去欣赏的,这样的景致可以说与他们天天为伴,他们司空见惯,看不出什么如图画的美,这就说明审美的赏析素养决定了审美能力。
        当然,我们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多偏重于字词、句子、意境、修辞、表现手法等语言文字的赏析,并通过这些有规律的训练,藉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一个人对语言的敏感和赏析的深浅,能够体现到这个人文学审美能力的高低,我们试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看看香菱对王维的诗歌语言的赏析: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谁知我昨日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5)。
        此段是香菱学诗中的一个情节,一方面表现出香菱聪明好学,另一方也透露出她极高的赏悟能力,这是她学诗的关键。如果面对艺术文本,作为阅读主体无动于衷,泛泛读之,也就没有念在嘴里如千斤重的橄榄似的审美效果。作为学生,他们一般情况下,还不能像香菱那样主动地去“咬文嚼字”,积极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空间,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要让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习惯,能够抓住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特殊表现手法等,进行准确、客观的赏析和品悟。
        作为老师我们应尽可能给予孩子们这样的场合和机会,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自信的表达他们的感悟,但放开孩子的思维,不等于放任,鉴于孩子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不成熟,我们要给他们必要的“扶持”,让他们在“模仿”成长,
        当然,审美建构不仅仅限于以上诸例,我们还可以在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发现美;可以在写作实践中,体察万物,抒写美……总之,我们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将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3]陆机. 中国历代文论选•文赋[M].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生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