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龙青兰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龙青兰
[导读] 基本活动经验是新课标改革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数学“四基”内容之一,着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输,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

龙青兰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中心小学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新课标改革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数学“四基”内容之一,着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输,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
【关键词】低段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积累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30-02

        一般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的学习者在数学领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这种素养的形成必须来源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运用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2011年的新课标提出了“四基”的概念,并将基本活动经验纳入其中,既能够体现对数学课程重要性的强调指出,数学的学习既要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要通过经验的累积掌握更加全面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办法。数学经验的积累能够使低段学生在早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比较详细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更具优势。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和意义
        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低段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内化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获取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而应该更加开放性的拓展到课本以外的各方各面,使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不断累积经验,并能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思考,提升自我的数学能力。
        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能够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样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和形成个性的重要过程。数学学习的经验或许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也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方向,在具体的数学实践中活动经验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需要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典型特征。通常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较强的主体性,一般是通过学生主体而自主获得的,因此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数学活动经验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脱离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无法形成多样化的活动经验的,所以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经验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能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逐步完善和优化,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知识体系;最后数学活动经验是多元的,不同学生能够从相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形成不同的数学思维。
        二、低段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策略
        1. 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标中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要求,指出数学活动应当更加重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以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数学活动计划,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动手实践方式,增加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技能。对于低段学生而言,获取数学思维和数学认识,往往需要通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想象而实现,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动手活动在创造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测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不能透彻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准备尺子,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测量,例如书本的长宽、铅笔的长度等。在实际动手测量之后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此外,也可以将课本进行延伸,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通过“步伐”来测量一段距离,让学生对较远距离的长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活动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对“测量”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步骤有清晰的认识,也能够在过程中积累比较丰富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拥有更系统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够帮助低段学生在基本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对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掌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2. 在生活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立足于生活实际问题,学习数学的各种知识和原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反过来的实践应用。将各种生活中能够遇的到的数学问题,通过合理的数学方式给予解决,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有余数的除法》为例,通过日常生活中用瓶盖对奖的方式提出问题:同学们,3个瓶盖可以换一元钱,10个瓶盖可以换几元钱,还剩几个瓶盖?最后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课后,教师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可以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和同伴一起分享。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既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又能够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数学问题化处理,从而更好地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
        3. 通过比较的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果遇到的数学问题不能连接到现实生活中,不能设计出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内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比较的思维方法,可以解决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将得到的经验,并进一步对其进行总结和表达。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累积,同时也要关注个人经验的差异,从而合理教学任务,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针对活动过程和效果还可以适当进行一定的活动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对数学基础经验的积累。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认识平均分为例,通过老师带大家到喜羊羊家里做客的学习情境:喜羊羊为我们准备了火腿肠、香蕉、饼干、糖等很多好吃的东西,然后提出问题“喜洋洋在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大家之前,先让同学们帮它把6颗糖分成三份,聪明的小朋友分分看”,结果有三种分法:第一种是一颗一颗和四颗;第二种是一颗二颗和三颗;第三种是二颗二颗和二颗;最后得出结论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叫平均分。教师既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定义和概念,又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知平均的关系及其判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平均分的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体验。并应用于其他数学活动的学习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
        结束语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整体构建的重视,不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数学学习和探索过程,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可以使低段学生在认识事物外部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事物的内部规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个人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平.促进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43):82.
[2]吴冬莹.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4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