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活动 终于积累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张海英
[导读] 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数据观念的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进而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1]。小学低学段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思维能力正处于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定各类基本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指导,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不断积累学生活动经验。

张海英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中心小学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数据观念的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进而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1]。小学低学段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思维能力正处于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定各类基本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指导,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不断积累学生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生;低年级;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28-01

        一、在做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动手做数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她展示着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数学的乐趣,不断地激发着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因此产生了进一步对学习数学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之中。
        如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学习内容,以“认识时间”为主题。老师可以设计几个“做数学”的活动环节:制作钟表—拨动钟表—制定作息时间表—做思维导图和手抄报等一系列“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对钟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留下深刻印象,在运用中提升,并经过思维整理,形成经验。制作“钟表”过程,孩子整体把握了钟面的结构,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整个钟面共有几个小格等知识。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认识钟表上几时几分,如几时50分,几时55分,有的孩子怎么也不清楚,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拨动钟表,孩子边拨、边数、边认时间,重难点自然就突破。课后布置一次亲子活动,结合自己一天的作息规律合作设计作息时间表,即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再次重温时间的相关知识;还得不断思考这样的时间设计是否合理,学会按顺序排列时间,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增强孩子们时间观念,提高自觉性,更好地利用掌控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为了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目的,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活动的关注程度,只要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才能使得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提高。这样则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情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进行探索。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对实践进行内化。


例如:当在教学《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点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手下你需要设置好探究性的活动情境,教师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教师可以首先在学校中设计几个地点,包括厕所,班级以及操场。教师则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操场在班级的哪一边?是什么方向?要怎么过去?操场在厕所的哪边?通过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接着在经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之后,同学们便会指出厕所,操场,班级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有关方向与位置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讨论的过程中动脑思考,而且还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落实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设置应用问题,积累更多基本活动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各种各样的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应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并且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通过思考来逐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并且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3]。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需要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解决这些知识。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问学生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问题:小张的妈妈给了小张40块钱让他买点肉回家,小张去菜市场买了4斤肉回来,刚好花了40块钱,那么肉的单价是多少?通过设计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仅学生会觉得比较熟悉,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过程中,学生便能够算出每斤肉10块钱。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问题,问问学生如果买8斤肉多少钱,买10斤肉又需要多少钱?在反复的计算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经验,真正达到积累活动经验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重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真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积累活动经验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
        开展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善于设计“做”的数学活动,实现数学学习有趣、丰富。重视探究,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地思考,并且在试错与猜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应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提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并且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实际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不断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晓梅.始于活动 终于积累——探究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
[2]洪亮.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4):42-43.
[3]孙艳杰.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积累力”——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与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