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 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中心小学 山东 聊城 252319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习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实践手段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预习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 预习;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65-01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预习能力直接决定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为此,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预习能力。
一、注重预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习的最好导师。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教师要多维度、多层次地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不能简单地通过作业。明确预习目的,指导预习方法,理顺预习要求。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影作业。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过去的预习作业基本都是围绕阅读课文、梳理课文主旨展开,此次布置观影的任务大家到底想不想知道是要看什么电影呢?”通过这一番话后,学生一定更加地期待,这时,老师说出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部分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学生回家后,带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完后,一定会对明天的学习充满期待。第二天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也一定听得十分认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影预习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提前阅读课文。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和培养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提升预习效率,在指导学生预习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预习目的
在任务开始时,教师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划定预习的范围。明确预习目的和范围对于提升预习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生僻字、文学常识、重难句、主旨等进行提前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一些预习题,帮助学生慢慢进入预习状态,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还能为学生编制预习大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文章脉络,等等。在当前小学生所选用的部编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前阅读和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外的主题、特色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
(二)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问题是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挖掘课文主旨的重要动力,教师在预习中,应该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或是课上询问老师的方式,扩展和发散思维。学生提出问题增多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容量,更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遇到的问题“多圈、多点、多批注”,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把自己的实时感想记录下来,并用不同色彩的笔做记号,这样下来每个学生的书就是一本集参考,笔记和各种知识的全面资料书了。
(三)重视导读环节
在现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导读环节,这一部分是对单元中整体内容和脉络快速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注重对导读环节的学习,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对预习中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侧重性。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部分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安排导读的阅读任务,通过导读的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部分的主题内容是“走近鲁迅”,而且这一部分的文章主题也更多的是围绕鲁迅先生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为学生讲述鲁迅的一些生平故事以及对鲁迅的一些解读,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文章印象,这样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做到了授人以渔。
三、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引导学生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应该先通读,然后精读。在阅读之后,我们应该收集和整理出什么样的东西,谁出现了,描述了什么样的风景,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上准备过程是一个比较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在预习部编版六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应该布置学生先完成通读,通过大致的阅读后标出文中的生字、不理解的段落和语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一定了解,结合“狼牙山”这一标题,知道在狼牙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学生带着通读文章中带有的问题,再次精读课文时能够有重点的阅读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并且感受在狼牙山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所呈现的伟大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预留一定的时间对学生预习习惯养成进行指导,不能忽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一起监督孩子的预习工作,学生应该尽可能形成一套有步骤、有规律的预习课文方式,不能走形式,贪图表面。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预习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此外,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余时间大家都很乐意互相交流,发展友谊,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形成学习小组,提倡小组合作、互学互帮。大家在组内交流和沟通自己的预习方式和习惯,每个人可以倾听他人的方式,结合自己的预习习惯进行对比,思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到自己的预习能力,形成更加有效地预习习惯。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还能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进步,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结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明确预习能力培养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切身教会学生预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德宣.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251+253.
[2]陈由香.小学高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9(1):73-74.
[3]米蓉.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9):272.